本报记者 朱玉东 本报通讯员 商贺
研发投入占比达到3.75%,新增省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4家、“瞪羚企业”2家……这是阳谷县最新科技创新成绩单。阳谷县以科技成果转化为切入点,内引外联,为企业和科研院所搭建产学研和招才引智平台,当好企业科技创新“店小二”,让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筑巢引凤 培养人才尖兵
“我从一名普通的技术工人成长为光电缆行业专家型科技人才,离不开国家的好政策。”阳谷县太平洋光纤光缆有限公司设备部部长孟昭立凭借精湛的技艺和20余年的不懈努力,先后被评为全国智力人才库专家、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带头人。
在山东太平洋光缆有限公司的车间里,工作人员在对光纤产品进行筛选、包装。(田柏林 摄)
阳谷县稳步推进“人才强县、人才兴阳”战略,大力实施党建引领、部门协同、企业主导的人才培养模式,由县委人才办牵头,工信、科技、人社、发改等部门强化协调配合,推进实施“2111”人才计划(吸引集聚2名顶尖高端人才,10名市级以上高层次人才,100名急需紧缺人才、创新创业人才、高技能人才,1000名高校毕业生),推行“候鸟式”聘任、“双休日”专家、互联网咨询等灵活用才方式,鼓励“人才飞地”建设,做好人才引、聚、用、留文章。
科技赋能 打造行业“独角兽”
“目前,我公司产品主要包括标准橡胶化学品等六大产品体系,其中橡胶防焦剂CTP自2015年以来全球市场占有率超过65%,生产技术打破国外40年垄断。”在省政府召开的“好品山东”建设情况新闻发布会上,阳谷华泰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入选第一批“好品山东”品牌。作为首批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该公司已获授权专利93件,其中发明专利56件。
在山东阳谷华泰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工作人员正在进行硅烷偶联剂实验。(田柏林 摄)
阳谷大力培育科技企业,指导推进工业、农业等各领域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大力开发新产品、新技术,增强企业科研力量,发挥科技对产业的支撑作用。新增市场主体3.68万家,“四上”企业达314家,新材料、医养健康等一批新兴优势产业持续壮大、已成规模。波米科技、北赛电工等一批高端智造项目建成投产、领跑市场,双创产业园、绿色食品产业园等一批特色产业园区从无到有、发展迅速。
平台助力 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今年7月,金蔡伦纸业有限公司纸机节能升级改造项目竣工。该项目为公司和清华大学环境学院、生物基材料与绿色造纸国家重点实验室等科研院所合作完成,他们研发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3600纸机生产线,拥有20项具有唯一性的轻型纸制造国家实用新型专利,实现了技术成果的就地转化。
在山东金蔡伦纸业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里,工人在整理印刷图书。(商景豪 摄)
科技创新是转型升级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阳谷县与各高校院所紧密合作,打造技术研发平台,强化原始创新,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促进科技创新成果快速落地。目前,全县80%以上重点企业建有研发平台,其中省级以上科技研发平台8家。青山新材料有限公司与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合作,研发出国内同行业首条全自动生产线,提升效率30%,减少人工75%,项目全部投产后,可实现年产9.5亿支高强度、高精密直螺纹紧固件。阳谷森泉水厂利用现有中水资源和水处理技术优势,联合清华大学环境学院,开展城市污水深度处理及回用,实施4万立方米中水处理回用工程,采用国际先进的“预处理+超滤+提取+反渗透”再生水处理工艺,明显提升了水质。
2024-04-26 10:16:13
2024-04-26 09:59:47
2024-04-26 09:40:02
2024-01-26 09:11:53
2023-12-17 10:07:34
2023-11-03 08:45:22
聊城新闻网 2006-2023 版权所有 聊城市新闻传媒中心/聊城市政府新闻办公室 联合主办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7120180030 鲁ICP备09083931号 鲁公网安备 37150202000134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编号:115330086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鲁)字第720号
本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663509279 举报邮箱:lcxw@lcxw.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