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曹天伟
十月的新疆玛纳斯河,冰凉清澈,如一条玉带镶嵌在祖国西北边陲。河边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六师新湖农场,总面积147万亩,其中,沙漠面积14.1万亩,常年播种土地60余万亩。这里,是聊城籍援疆干部李怀智为之奋斗一生的地方。
1934年11月,李怀智出生在聊城北杨集(现开发区北城街道)李西楼村的一个农民家庭。1965年,他响应祖国号召,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六师新湖农场屯垦戍边,一干就是一辈子。在干旱少雨、狂沙肆虐的恶劣环境下,他和战友们一起兴修水利、治沙治碱、植树造林,把戈壁荒原变成了田连阡陌、渠系纵横、林带成网的塞外江南,也把自己的奋斗故事永远镌刻在这片雄壮的大地上。
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1954年10月,中央决定,驻新疆人民解放军10.5万名官兵集体就地转业,组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执行屯垦戍边任务。李怀智的人生也与祖国边疆永远联系在了一起。
1953年,19岁的李怀智读完私塾,经考试被录用到临清市工会宣传部任教师职务。在认真工作的同时,他积极学习,于1956年3月考入山东烟台空军学校,由于眼部问题,不适合做空军飞行员,遂转入海军学校。军校学习结束后,他转业到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密山县857农场工作,是当年从部队、军校转业到北大荒开荒种田、屯垦戍边的十万名军人之一。
1959年至1961年,李怀智到八一农垦大学深造。在校期间,他认真学习、刻苦钻研,成为全国首批学会使用当时从苏联进口的康拜因联合收割机的军转干部之一。1961年7月,自农垦大学毕业后,李怀智被分配到山东青坨农场任二队队长、指导员。
此时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六师新湖农场,到处是一片战天斗地的场景。一批批热血青年来到这里,在军垦第一线开荒拓土、建设家园。从1950年开始对新疆东莫索湾(现新湖农场)勘探,到1963年总场组建,新湖农场已经初具规模。
按照上级要求,1965年4月,李怀智带领青坨农场有志青年到新湖农场支边。根据最初的安排,李怀智将带来的支边青年安排好之后,就返回青坨农场。但当时部分支边青年思想不稳,有的甚至说“你走我们也走”,李怀智就主动留了下来。这一干,就一直干到了退休。
一望无际的荒滩上,寸草不生,满目苍凉,就连住上简陋的土坯房都成了奢望。李怀智带领一支上千人的兵团就地取材,建设地窝子住宿。所谓地窝子,就是在地下挖出一个土坑,在周围垒起半截土墙,上面搭几根木头,铺上红柳、梭梭、芦苇或茅草,再抹上一层厚厚的泥巴,有的顶部留个小方口或圆口,作为透光的天窗。由于制作简陋,冬天,地窝子里寒冷结冰,遇到狂风,睡觉的铺上会落满厚厚一层泥土。大家下班回家,还经常会遇到地窝子顶被狂风掀翻或入口被沙石填满的情况。
除了住宿,吃饭也是难题。由于常年干旱,战士和知青们喝的都是天山雪融化流到沟里的涝坝水,人畜同池,水质很差。农场没有澡堂,大家夏天下班后就到干渠边冲一下,冬天每人只能分到半盆水,用于洗脸、洗脚。
住地窝子、吃高粱面窝头、喝涝坝水,在这样艰苦的环境里,李怀智带领大家埋头苦干,一砖一瓦建设着美丽家园。
走过激情燃烧的岁月
玛纳斯河畔,冬天,风如狼嚎、滴水成冰;夏天,赤地千里、热得烫人。这里年降雨量只有150毫米左右,水的问题不解决,建设、发展都无从谈起。
1964年,农场在玛纳斯县城东北12.5公里一片苇湖洼地上开建新户坪水库。工程开建第二年,李怀智来到新湖农场任基建队政治指导员。他和知青们一起,挖土方、推小车、筑堤坝,一天劳动十几个小时。修筑水库的土要从1公里外的地方运,他们用小推车把土运到坝顶,推一趟土就要跑2公里。最多的时候,每人每天要往返50多公里,运土10多立方米。一天下来,每个人都累得筋疲力尽。
除了繁重的劳动,更大的考验是天气。这里夏天气温高达40摄氏度,头顶烈日,每动一下都会汗流浃背。到了冬天,气温骤降至零下20摄氏度甚至零下30摄氏度,地面冻住,大锤砸下去就像砸在石头上一样。汗水湿透了棉衣,寒风一吹,像是冰甲在身。回到宿舍后,他们生火烤干棉衣,第二天接着穿。
5年时间里,就是在这种极端恶劣的条件下,李怀智带着400多名知青战酷暑、斗严寒,靠着一辆辆小推车拉运土方300万立方米,保证了工程用土需要。建成后的新户坪水库,土质挡水坝长10.9公里,混凝土护坡长7.4公里,最大坝高11米,设计库容3000万立方米,年调节水量1.6亿立方米,成为周边农业生产和居民饮用水的重要供水地。
那些年,无论是建水库、挖沟渠、修公路,还是盖地窝子、砍梭梭柴、下湖割芦苇,一项项高强度的体力劳动,让李怀智落下了病根。但他靠着坚强的毅力,咬紧牙关,始终没有向组织提出调换岗位的要求。
上世纪80年代,随着国内经济快速增长,对棉花的需求量增大。1981年1月12日,王震将军来到新湖农场,当了解到农场的棉花最高单产不足30公斤时,他鼓励农场改种地膜棉以提高产量,并和农场负责人签了军令状:“新湖农场植棉35000亩,采用地膜技术措施,单产争取75公斤以上,利润150元以上。”
时任新湖农场六场党委书记的李怀智,带领干部职工认真落实总场指示精神,严格按照科技人员的指导种植、管理地膜棉。当年秋季,棉花亩产超过100公斤。新湖农场大面积地膜植棉成功后,一场“白色革命”在天山南北兴起,新湖农场也实现了从以粮为纲到多种经营,再到建成国家级优质商品棉生产基地的飞跃。
把最宝贵的精神财富留给后人
在新湖农场工作期间,李怀智先后任新湖基建队政治指导员,六场八连政治指导员,六场机关政工办主任,六场党委副书记、书记,总场纪委书记等职。30多年来,尽管职务不断提升,但他始终严于律己、廉洁奉公,忠诚践行着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使命。
担任总场纪委书记后,李怀智管理着下属营级单位10多个,干部职工几万人。逢年过节,有不少人到他家里送钱送物,希望得到照顾,但他每次都坚决回绝。一次,李怀智的一个下属探亲回来,带回一些土特产,趁李怀智不在家时送到家里,丢下就走。“这些东西坚决不能收,必须马上送回去。”回到家后,李怀智狠狠批评了妻子。于是,妻子顶着大风,打着手电,连夜把东西给送了回去。
正是这种清正廉洁、刚正不阿的品格,让李怀智成了大家眼中的“黑脸包公”。在1986年2月到1995年9月担任总场纪委书记期间,他负责处理大小案件几百件,每一件都能做到公平公正,让人心服口服,因为工作突出,他被兵团党委、纪委评选为优秀纪检干部。
李怀智对自己和家属严格要求,对待下级却关爱有加。同志犯了错,他总是耐心教育,帮他们找准问题症结,尽快整改提升。新户坪水库有一个姓宋的青年,和别人打架时用水果刀轻微划伤了对方,他立即召开大会对其进行批评处理,并让这名青年作了深刻检查。在他的建议下,组织对这名青年进行了从轻处理。
清风两袖回家去,不带农场一寸土。1995年,李怀智退休回到山东,连3万元的购房首付款都交不起,经过妻子四处求借和大儿子帮忙才勉强交上。
2016年5月,李怀智在青岛去世。2021年,新湖农场党委、纪委把他一生清廉的事迹写入《新湖农场志》和新湖农场团史馆,作为永久的历史资料保存。
“父亲没有留下什么房产和积蓄,但他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是我们一生享之不尽的。”10月20日,当记者联系到李怀智的儿子李海水时,他在电话那头这样说。
2024-04-26 10:16:13
2024-04-26 09:59:47
2024-04-26 09:40:02
2024-01-26 09:11:53
2023-12-17 10:07:34
2023-11-03 08:45:22
聊城新闻网 2006-2023 版权所有 聊城市新闻传媒中心/聊城市政府新闻办公室 联合主办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7120180030 鲁ICP备09083931号 鲁公网安备 37150202000134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编号:115330086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鲁)字第720号
本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663509279 举报邮箱:lcxw@lcxw.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