锐评
要闻
视听
图说
热线
部门
县域
数字报
看电视
听广播

您的位置:首页>要闻 > 聊城政情 >

绘就“生态绿” 注入新动能——环保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聊城探索

来源:聊城日报  2022-09-20 15:47:31
A+A-
分享

1是否v.jpg

   ■ 本报记者 胡欣

  “你们开展了哪些前期工作?还有什么难题?”9月16日,市生态环境局高新区分局工作人员走进辖区重点行业企业,进车间、看现场,了解企业急难愁盼问题,探讨解决方案和路径,让企业绿色发展劲头更足了。
  生态向绿,产业向新。如何让生态环境保护服务高质量发展?今年以来,我市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积极发挥生态环境保护的引导、优化和促进作用,加快构建绿色空间格局,全力服务稳企业稳经济稳发展。截至目前,全市有6个项目入选省级环保金融项目库;208个新建项目完成总量替代审核确认;高铁新区EOD项目通过省专家评审。
  搭建“金融桥梁”“贷”动绿色发展
  精品钢板是冠县的主导产业,全县现有钢板类生产企业23家,年钢板加工能力达到1100万吨。据统计,冠县钢板加工和交通设施行业对全县空气质量综合指数影响超过15%,产业发展与污染防治的矛盾突出。
  面对传统产业能耗偏高、污染较重的问题,冠县创新推出“蓝天环保贷”金融产品,促进企业开展深度治理,全力支持产业升级改造。截至目前,共为源通交通设施、盈信交通设施等32家企业发放无抵押信用贷款资金5127万元。
  政银合作,助力生态环保产业发展。去年,市生态环境局与市人行签署《金融支持绿色发展合作备忘录》,为纸机节能升级改造等6个绿色项目授信46.4亿元。
  为帮助企业用足用好绿色金融政策,市生态环境局联合市人行筹建了市级环保金融项目库,将我市有融资需求并且符合申报条件的项目先纳入市级项目库,再从中选取资质好、竞争力强的项目向省项目库进行推荐,实现省市两级项目库无缝衔接,为金融机构、市场主体提供更为清晰的绿色金融投资向导。目前,我市共有6个项目入选省级项目库,其中3个项目已获银行贷款2645万元。
  强化政策争取助力新区建设
  高铁新区是聊城“一体两翼”城市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市未来发展的潜力所在。针对高铁新区项目建设资金需求大、生态产业发展潜力大的实际,我市生态环境部门积极配合,助力高铁新区管委会探索实施生态环境导向开发(EOD)模式,力促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实现共赢。
  高铁新区EOD项目采取产业链延伸、联合经营、组合开发等方式,推动水体修复、再生水循环利用、绿化提升、智慧医养、绿色生态科创、运河新天地文旅等项目有效融合,“肥瘦”搭配,统筹推进,一体实施,用生态环境治理带来的环境效益提升关联产业经济价值,进而反哺生态环境治理项目建设和运行。
  今年6月11月,高铁新区EOD项目通过省生态环境厅、省发改委和省国开行联合组织的专家评审。目前正在积极对接省厅,力争将该项目纳入省级EOD项目试点。将来,高铁新区可依托该项目的实施获得省国开行额度高、利息低、还款期限长的政策性贷款,为高铁新区的快速发展提供资金支持。
  为企业减负为发展提速
  “目前项目立项、能评手续已办理完成,环评等手续正在办理。”7月29日上午,2022年上半年全市高质量发展重点项目观摩现场,信发华兴化工有限公司年产30万吨BDO及配套精细化工项目负责人介绍。BDO项目是可降解塑料的主要原料,也是信发集团转型升级、做优做强高端化工产业的重点项目。市生态环境局提前介入开展技术帮扶,针对该项目的环境要素指标需求,积极对接省生态环境厅,制定多套解决方案,加快了项目落地实施的速度。
  在优化生态环保服务上,市生态环境局突出抓好全市重大战略保障,持续深入实施“放管服”改革,着力提高政务服务效率,优化营商环境。
  今年以来,市生态环境局联合市行政审批局出台《聊城市生态环境助企惠企促发展十条措施》,从简化企业环评审批、帮扶企业治污减排、优化创新环境执法监管3个方面制定10条措施。联合市司法局印发《聊城市生态环境领域从轻减轻、不予行政处罚的实施意见(试行)》,确定了可以不予行政处罚的17种情形以及依法从轻处罚的7种情形。
  创新要素保障,构筑项目“洼地”。污染物排放总量指标是新建项目必不可少的环境要素指标。针对当前总量指标不足与新项目发展的矛盾,市生态环境局出台了《关于印发聊城市环境要素指标保障工作方案(试行)的通知》,按照“要素先行”的原则,通过总量指标结存台账式管理,统筹建立市县两级总量指标储备库,统筹全市污染物排放总量分配,服务市县两级重点项目建设。
编辑:顾杨洋
审核:刘 飞
相关推荐


网友评论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聊城新闻网 2006-2023 版权所有 聊城市新闻传媒中心/聊城市政府新闻办公室 联合主办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7120180030 鲁ICP备09083931号 鲁公网安备 37150202000134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编号:115330086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鲁)字第720号
本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663509279 举报邮箱:lcxw@lcxw.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