锐评
要闻
视听
图说
热线
部门
县域
数字报
看电视
听广播

您的位置:首页>要闻 > 聊城政情 >

临清胡同游丨老郎胡同:老郎庙里供皇帝 梨园行中拜老郎

来源:聊城日报  2022-08-26 09:26:53
A+A-
分享

  文/图 本报记者 于新贵

  老郎胡同是一条很有意思的街巷,在众多的老胡同中,它是唯一一条与梨园行有密切关系的街巷。老郎胡同里原本有一座庙,庙里供奉着一尊白面书生形象的老郎神。梨园行的从业者,都会到这里燃香叩拜。  

老郎胡同  老郎庙里供皇帝  梨园行中拜(2959919)-20220826090741.jpg

  “宁舍十亩地,不舍一出戏”,临清人对戏曲有深到骨子里的痴迷。明清时期的临清,“五方走集,四民杂处,商贾辐辏,仕女嬉游,故户列珠矶,家陈歌舞,饮食宴乐,极耳目之欢”。兴盛一时的临清乱弹,以及徽班进京留给临清的京剧唱腔,滋养着这座城市。笙簧,是这座运河商业城市高亢嘹亮的腔调。

  来历:梨园行的祖师爷

  老郎胡同是一条东西走向的胡同,西有行宫庙胡同,东有琵琶巷,长百余米,因为有一座老郎庙而得名。

  白面书生模样的老郎神是这座庙的主人,老郎神是梨园行的祖师爷,享受着梨园行的香火。

  有一种说法,老郎神原本是一位皇帝,就是不惜荒废朝政也要耽玩戏曲的唐明皇李隆基。相传,他在后宫禁苑中,挑选戏曲艺人与宫女一起排练戏曲,兴致来了,还要亲自唱戏。李隆基为戏曲艺人设立梨园,所以,后世便把戏曲界称为“梨园行”,戏曲演员则被称为“梨园弟子”。

  李隆基是唐睿宗的第三个儿子,他在梨园给演员排练时,常对大伙儿大声喊:“你们要好好练,别给三郎丢脸!”久而久之,被尊称为“老郎”,当他被梨园弟子供奉在庙里时,“老郎神”的名号便顺理成章地流传开来。

  临清兴于一条河,这条河就是运河。漕运不仅运输粮食货物,还“运”来了文化。融合的文化具有优秀的基因,在这里扎根开花。戏曲的种子总是青睐商业的沃土,建立在明清时期商业繁华上的戏曲,一度在这里达到巅峰,临清不仅有专门生产出售各种乐器的琵琶巷,还有戏园子,富贵的朱门大院甚至有自己的戏班子。20世纪40年代,临清的戏台、戏楼、戏院就有40多座。

  明清时期,临清各行各业都有自己的祖师爷或供奉神灵,比如泥瓦木匠供奉的是鲁班,皮毛行业供奉的是黄飞虎,掌鞋行业供奉的是铁拐李,染坊供奉的是梅葛二仙。临清的梨园行在现在的老郎胡同修建了一座庙,专门供奉老郎神。

  临清市胡同游倡导者刘英顺说,虽然老郎庙已经不见踪影,但是作为京剧之乡、山东快书发源地、临清乱弹发源地的临清,老郎庙遗址和至今流传在老郎胡同里的传说,对于研究临清戏曲历史具有重要的意义。

  风俗:演戏先拜老郎神

  在梨园排练时,李隆基常常亲自担任指挥。谁要是弹错或唱错,他准能听出来,并加以纠正。李隆基还善打羯鼓,常亲自为乐队击鼓。有时兴起,他还要化装参加表演。李隆基集演员、作曲、指挥、导演于一身。梨园的设置,对我国古代音乐、歌舞、戏曲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当时许多有名的演员都出自梨园。

  刘英顺介绍说,那时候戏班子演出时,后台常常挂着一张布制的画像,外衬两扇小红门帘,画像就是“老郎神”。不过,不同剧种所供奉的老郎神面貌不一。梆子戏供奉的画像为须生,白面皮三绺黑须,头戴王冠,身穿龙袍,是皇帝身份。而京剧供奉的是太子身份的李隆基,画像是小生,头戴太子盔,身穿蟒袍。老郎神下面还摆着一个布娃娃,俗叫“采娃子”,在舞台上也作小孩道具用。

  “唱戏不拜老郎神,装什么都不像。”刘英顺说,梨园弟子第一次登台演戏要拜老郎神,上场也要拜老郎神。一般是文角作揖,武角下拜。拜了老郎神,演员在台上心神淡定,从不慌神儿。有句谚语说得好:“拜过唐明皇,学戏心不慌;拜过唐明皇,学戏胆更壮。”

  刘英顺说,关于李隆基与梨园行的传说、故事有很多。在一次排练中,戏中有一个恶少角色,专门调戏妇女,无恶不作,为非作歹,后来被砍了头。当时谁也不肯演这个角色。这时,李隆基说:“戏是假的,善恶美丑无关本人,这次我来演吧。”恶少在戏中是个丑角,李隆基嫌化装麻烦,只用白粉水笔在自己鼻头上画了块方方正正的豆腐块,穿上戏衣就客串起来。后来,演小丑的演员也都用这种方法勾脸,直至今日。

  明清时期,临清城里有很多戏班子,几乎每天都有铿锵的锣鼓拉开戏曲演出帷幕,所以老郎庙里香火连绵不绝,老郎胡同也因此成为中洲古城中最热闹的胡同之一。

  传承:临清戏韵悠长

  明清两代,运河带来的商业繁荣为临清戏剧提供了沃土。临清人爱唱戏,爱听戏。尤其是乾隆三十年(1765年)前,“吹腔”(徽班进京时的主要唱腔)就在临清市松林镇田庄村扎下了根,从此,京剧开始在这里传承。

  新中国成立初期至20世纪70年代末,临清36条街道,几乎每条街道都有戏曲票房。临清票友演出的《群英会》《失空斩》《红鬃烈马》等传统剧目,有板有眼,被京剧名家高度认可。2006年,临清京剧团在北京长安大戏院演出了《巡营》《女起解》《探皇陵》《望江亭》四出折子戏,轰动京城。

  自从“吹腔”在临清扎根,至20世纪20年代,临清的京剧票房有十余处,票友遍布全城。许多知名票友如李景波、张宝彝等,还走向了全国文艺大舞台,成为著名的艺术家。此外,著名京剧剧目《陈三两爬堂》《连升三级》《九江口》等,均是以旧时临清的人或事创作而成。

  “直到现在,临清仍有众多的京剧票友,每天在公园里交流演出。”临清京剧团的孙士文说,作为京剧专业剧团,临清京剧团每年都送戏下乡,送戏进校园,让国粹京剧传承下去。

编辑:孔祥雷
审核:刘 飞
相关推荐


网友评论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聊城新闻网 2006-2023 版权所有 聊城市新闻传媒中心/聊城市政府新闻办公室 联合主办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7120180030 鲁ICP备09083931号 鲁公网安备 37150202000134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编号:115330086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鲁)字第720号
本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663509279 举报邮箱:lcxw@lcxw.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