锐评
要闻
视听
图说
热线
部门
县域
数字报
看电视
听广播

您的位置:首页>要闻 > 聊城政情 >

出彩聊城人丨传承“报国村”记忆 张鼎义和他的红色村谱

来源:聊城晚报  2022-07-26 19:27:36
A+A-
分享

  文/图 本报记者 王军豪

  7月19日,雨。

  走进张鼎义家,院内红砖铺地,翠绿的小枣和柿子上挂着雨滴,雨水浸润得这座农家小院别有一番雅致,而在屋内,张鼎义正在翻看《高唐县志》。

  今年60岁的张鼎义,说话干脆利落,一身干练。谁也想不到,这位文化水平并不高的鲁西农民,凭着自己的一腔热血,整理出了“报国村”的红色村谱。

260942170250.png

张鼎义(后)和张宪贵在红色历史纪念馆里细数北街村的红色荣光

  红色记忆浸润一生

  张鼎义家在高唐县赵寨子镇北街村。

  “我们村是原张庙村的一部分,张庙村是原清平县最大的村。后来,张庙村划分为7个村,我们村就叫北街村。”张鼎义说,他们村还有一个响当当的名字——“报国村”。

  在张鼎义儿时的记忆中,村中老人坐在一起,谈的虽有家长里短,但更多的是老革命、老战士的光辉事迹。他10岁那年,村民张瑞岩去世,公社为张瑞岩举办了追悼会。贴在村头的讣告、人们庄严肃穆的表情,在年幼的张鼎义心中刻下了深深一笔。他长大后才知道,张瑞岩是1938年入党的老党员。

  “清平县最早的两名党员都是我们村的,张瑞岩是其一,另一人是早于张瑞岩入党的张秀泉。”张鼎义说起村里的红色历史,如数家珍。1943年,党组织派人联系张秀泉和张瑞岩:县大队执行任务的游击队员在村后一处坟地隐蔽待命,天快黑了还没吃上饭,看他俩能不能给游击队员弄点吃的。两人赶紧回家,拿出所有的玉米面,蒸了两大锅窝头装在篮子里捂好。趁着天黑,两人从寨墙溜下去,一口气跑了2.5公里路,让游击队员吃了一顿饱饭。讲到这里,张鼎义神情激动:“他们冒着杀头的危险参加党组织,跟着党走,让我们崇敬、仰视。”不幸的是,1945年7月,张秀泉被村里的反动势力杀害。

  村里的红色故事,几天也讲不完,张鼎义就在这种浸润中长大,参军报国的种子也埋在了心里。1980年,张鼎义入伍。在部队的4年中,他一直是宣传报道骨干。“部队有培训班,教给我们什么叫导语,通讯怎么写,我到现在还记得。”张鼎义说,他喜欢写作,部队的生活更是给了他很多灵感,4年时间里没少写文章。

260941350793.png

  红色事迹留住记忆

  退役后,张鼎义一直在家务农,偶尔去工地上打工,但心里最惦念的,依然是村里的红色故事。闲来无事时,他总会找到村里的老人,听他们讲那些让人肃然起敬的故事。而回到家里,他给孩子讲得最多的,也是村里的红色故事和他参军入伍的故事。在他的影响下,2002年,他的儿子张冲入伍参军。“像张鼎义和他儿子这样的父子兵,我们村有8对。”村支书张宪贵说。

  随着年龄增长,张鼎义要为村里立传的愿望越来越强烈。“我们村有很多英雄事迹,但大多是口口相传,有些老人已经故去。如果把这些事迹整理出来,可以给后人留下一份能够传承的记忆。”张鼎义说,这是他要修红色村谱的初衷。说干就干,张鼎义先把自己了解到的红色故事一个字一个字写下来。由于不会用电脑,在稿纸上写好一部分后,他就找人帮忙输入到电脑上打印出来。对于了解得并不十分清楚的故事,张鼎义就找村里老人求证。

  张鼎义说,有些事不能仅靠口述,要能找到史料证明。以陈赓大将曾率部进驻北街村为例,已于2016年故去的张丁奎老人生前曾给张鼎义讲:“那年快过年了,过了半晌午,村里来了八路军队伍,他们穿着灰布军装,都带着枪。住在俺家的八路军,有的给打扫院子,有的给挑水。”这段历史,村里人几乎都知道,但是能有权威的证明吗?《陈赓日记》公开披露后,为这一史实提供了佐证:(1939年)1月10日,以六八八团为左纵队,津支及青三团为右纵队,取平行道向清平以东地区前进,到达张家庙附近(袭击出发地),恰近黄昏。而就在村民张印旺家的东屋里,陈赓制定了夜袭高唐县城的作战计划,最终击毙日寇10余人,俘虏日伪军10余名。这里的张家庙即原张庙村。

  1946年,16人入党;1947年解放区翻身农民大参军,23人响应号召;从解放战争时期至今,84人参军……这些数据,都被张鼎义写进了红色村谱中。

260941470177.png

  报国赤诚代代传递

  张鼎义患有眼疾,去年和今年都曾住院治疗,但一旦身体条件允许,他就整理红色村谱。张宪贵也给了他很大支持,需要找史料,张宪贵总会帮忙协调。张宪贵说:“要把北街村的红色记忆流传下去,把北街村一个个热血男儿的荣光流传下去。”张宪贵,正是张秀泉的曾孙。

  北街村建有红色历史纪念馆,一张张图片,一件件立功证书,一个个实物,一行行文字,再现了“报国村”的红色历史。馆中,有村内所有退役和现役军人的照片等信息,这些信息,都是张鼎义和张宪贵整理的。“列出这些军人的信息,为的是让孩子们从小接受爱国主义教育,让更多年轻人参军报国。”张鼎义说。

  张鼎义的红色村谱,从上世纪30年代的清平县第一批老党员,到如今在部队服役的优秀青年,基本上完整呈现了村里的红色历史。

  说是红色村谱,其实只有张鼎义手写的万余字文字稿和打印出来的几张A4纸。就是这么简朴的载体,却承载着这个鲁西村庄的厚重历史。

260942000101.png

  红色热土养育热血男儿,村民张庆连牺牲在大别山,村民张印臣在济南战役中负伤,村民徐殿奎在淮海战役中负伤……张鼎义说,作为一个受党教育多年的老兵,有责任、有义务整理好这些宝贵的红色资源。

  建军节快到了,每年的这个时候,张鼎义都非常激动,老一辈的革命经历和自己的部队生涯总会浮现在脑海中。“我曾是一名军人,现在是一名农民,虽然身份有变化,但报国的一腔赤诚从未改变。”张鼎义说。

编辑:郭艳娜
审核:刘 飞
相关推荐


网友评论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聊城新闻网 2006-2023 版权所有 聊城市新闻传媒中心/聊城市政府新闻办公室 联合主办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7120180030 鲁ICP备09083931号 鲁公网安备 37150202000134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编号:115330086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鲁)字第720号
本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663509279 举报邮箱:lcxw@lcxw.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