锐评
要闻
视听
图说
热线
部门
县域
数字报
看电视
听广播

您的位置:首页>要闻 > 聊城政情 >

喜迎二十大·文物里的红色故事丨三件遗物透视三个壮烈人生

来源:聊城晚报  2022-06-14 17:12:48
A+A-
分享

  文/图 本报记者 孙克锋

  盛夏时节,鲁西北平原蜿蜒的徒骇河畔,一望无垠的金黄麦田随风摇曳,激起层层波浪。翠柏掩映的三英烈士墓静卧其中,与1公里外的徐河口村遥相呼应。

  墓园中央,琉璃瓦顶小亭内矗立一通镏金字体石碑,刻有一副挽联:“一门三烈士,兄前仆,弟后继,抗战救国,堪同杨门媲美;七子尽英豪,屋俱焚,财充饷,毁家纾难,可与子文齐芳。”

  短短42个字,展现出徐宝珊、徐宝璧、徐宝珍3位烈士及其兄弟7人光辉伟岸的人生。正因此,这里在2015年6月30日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那排烈士墓碑,那些珍贵的革命文物,都是英雄的赞歌。

  6月4日,徐氏后人徐淑之以及茌平区胡屯镇便民服务中心主任李焕成等人来到三英烈士墓,手持英雄遗物,与聊城日报社记者一起,重温一门忠烈的抗战故事。

140959050155.jpg

铝质饭盒

  铝质饭盒

  见证徐宝珊英勇 陪伴徐家三代人

  微风吹拂,郁郁葱葱的龙柏摇曳着身姿。徐宝珊、徐宝璧、徐宝珍三位烈士的墓碑一字排开。墓碑背面镌刻着他们的英雄事迹,讲述了三个壮烈的人生。

  “这个饭盒是我大伯徐宝珊在战斗中缴获的日军战利品,此后陪伴了我们家人几十年,见证了从战火纷飞到太平盛世的历史进程。”徐淑之手中的铝质饭盒表面斑驳陆离,已看不出原本的颜色。

  那是1939年的一天,31岁的徐宝珊带领刚成立的筑先纵队第七团在胡屯双营村伏击了日军的运输车队,缴获大量物资和武器等,其中就包括这个铝质饭盒。不久,徐宝珊将家里多年积攒的粮食全部捐献出来,并变卖牲口、土地等,将所得分到战士们的家里。不过,这个饭盒被徐宝珊的母亲郭景荣一直保留在身边。

  1940年前后,日伪军先后两次冲进徐宝珊家中,将徐家所有房屋连同油坊全部烧掉。徐家化为灰烬,一家老小过上颠沛流离的逃亡生活。“我奶奶郭景荣背着包袱,手里提着这个饭盒,带着幼小的儿孙到处躲避,先后躲藏在禹城后楼村、济南、济宁等地。”徐淑之的父亲是徐宝珊的七弟徐宝琪。

  这期间,徐宝珊带队袭击了积善村碉堡、参加了百团大战,其英勇事迹被广为传颂。令人扼腕叹息的是,1942年他在山西省反“扫荡”战斗中英勇牺牲,时年34岁。

  1946年博平全境解放,郭景荣回到徐河口。“奶奶在外逃亡6年,3次遭到日伪军的追杀,换了几个藏身处,直到病倒,也没有丢弃这个饭盒。”徐淑之端详着饭盒,眼眶有些湿润。

  “我小时候,每到夏天,母亲就把饭盒当凉开水壶用。有时母亲去地里干活,我跟在后面,手里提着装水的饭盒。”徐淑之说起他与饭盒的回忆,有甜蜜也有伤感。

  上世纪70年代初,每年春节前,茌平韩屯大周村会演样板戏《红灯记》,戏里缺少一样道具,就是饭盒。徐淑之家的这个饭盒与电影《红灯记》中李玉和拎的饭盒一模一样,因此连续多年都被借去做道具。

  “后来我们一家搬到县城居住,丢下很多东西,就是舍不得丢下这个饭盒,因为它不仅见证了我大伯的英勇,也见证了中国几十年的发展历程。”徐淑之满怀感慨。

(6.14红色文物里的故事)三件“遗物”(2760253)-20220614095521.jpg

棕色公文包

  棕色公文包

  伴随徐宝璧革命 记录英雄二三事

  “这个公文包是我三伯徐宝璧的遗物,跟随他在那个硝烟弥漫的战争年代打日寇、除汉奸,一腔热血洒疆场,见证了我三伯英勇战斗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徐淑之指着一只棕色公文包说。

  公文包长37.9cm,宽28.5cm,厚3.7cm,提手有点破裂,下有2处绑扣,部分表面皮质磨损脱漆,金属扣已锈迹斑斑,似乎在诉说着那段可歌可泣的英雄史。

  时间回溯到1938年春,19岁的徐宝璧带领几个小伙伴,建立起一支无名队伍,他要像哥哥徐宝珊一样打日军、除汉奸。队伍不断壮大,徐宝璧也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随军东征西战,屡立战功。

  徐淑之说,当时,博平城东的史胡村南边有个炮楼,驻伪军30余人,为首的叫齐怀水。他经常带领伪军抓丁抢粮,作恶多端,群众送其外号“齐坏水”。

  1943年秋天的一个晚上,月明星稀,徐宝璧与5名战士假扮伪军,骗伪军放下吊桥,进入炮楼,当即缴了伪军的枪,除齐怀水外出不在据点外,俘虏全部伪军。

  不久,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军队准备拔掉敌人在博平五区菜屯的一个据点。徐宝璧率县大队作为机动队,负责打击来增援的敌军。经过4天的激战,他们打败增援敌军2500余人。

  其间,徐宝璧见一个敌人扛一挺马克沁重机枪在逃跑队伍中缓慢前行,他急中生智,弯腰从地上捡起一顶敌军帽子戴上,追上扛重机枪的敌人说:“你累了,我来替你扛吧。”敌人误以为是自己人,就把重机枪交给了徐宝璧。

  徐宝璧接过重机枪转身就往回跑,迅速消失在敌人的视线中。打扫战场时,徐宝璧找到那挺重机枪的支架,连同重机枪上交军分区,被记一等功。

  1945年4月20日,解放茌平县城的战斗打响。已任营长的徐宝璧背着那只棕色公文包从前线指挥部开会回来,到前沿阵地检查工事,观察敌情,不幸被城墙碉堡里的敌人打中腹部,英勇牺牲,时年26岁。

  “当时,我四伯徐宝玺任博平三区区长。他将三伯的公文包带在身边,用这个公文包保存文件和每天的工作记录,背着这个公文包东奔西走,为新中国的建立积极工作。”徐淑之说,他父亲兄弟7人都参加了革命工作,也是挽联中“七子尽英豪”的来源。

(6.14红色文物里的故事)三件“遗物”(2760257)-20220614094439.jpg

徐淑之(左)和他的侄子徐子军展示光荣证书

  光荣纪念证

  定格徐宝珍青春 铭记抗战英雄史

  “我五伯徐宝珍18岁就壮烈牺牲在抗日战场上,他什么都没有留下,除了这张光荣纪念证和他的革命精神。”徐淑之站在徐宝珍烈士墓碑前小心翼翼地展开一张革命牺牲军人家属光荣纪念证。

  记者注意到,光荣纪念证上写着:“查徐宝珍同志在革命斗争中光荣牺牲,丰功伟绩永垂不朽,其家属当受社会上之尊崇。除依中央人民政府《革命军人牺牲病故褒恤暂行条例》发给恤金外,并发给此证以资纪念。”证书编号是“第〇七〇三一号”,落款处盖有“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之印”方形印章。

  “光荣纪念证见证了五伯为革命献身的红色历史,也是我们赓续红色血脉、传承红色基因的鲜活载体,而他经历的那些点点滴滴,串起了波澜壮阔的革命故事。”徐淑之的声音有些哽咽。

  徐宝珍14岁参加革命,15岁任宣传干事,16岁到敌军内部搞宣传,17岁伏击扫荡抢粮的日伪军,18岁参加齐禹战役,击毙敌军团长,缴获一支新匣枪,被记战功一次,一个月后为引开敌人炮火而壮烈牺牲。

  “当时这一带还是游击区,日军经常出没。我四伯徐宝玺把五伯的尸体运回家,安葬到我爷爷正在居住的院子里。革命胜利之后才把墓地迁到这里。”徐淑之说起往事,无限感慨。

  目前,徐河口三英烈士墓不仅是三位烈士的长眠地,他们的兄弟和父母的墓地也都在这里,这里也成为茌平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李焕成是这里的兼职讲解员。

  “抗日战争时期,徐家作为博平的大户,8人从军,3人先后牺牲在抗日战场上,是什么让他们倾其所有进行抗日呢?”面对前来祭拜的人们,李焕成总会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是有国才有家的信念,是国家民族大义,是对共产党的信任。先烈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今天的幸福生活,他们家乡胡屯镇的全体人民都铭记在心。”每次,李焕成都会给出这样的答案。

  茌平区胡屯镇党委书记李刚说,茌平区和胡屯镇每年都在三英烈士墓举办几十次现场党课,激励全镇乃至全区干部投入到新时代的建设大潮中。目前,全镇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都取得长足发展。今后,胡屯镇将在先烈革命精神的指引下,不畏困苦,在全镇高质量发展中再立新功。

编辑:郭艳娜
审核:刘 飞
相关推荐


网友评论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聊城新闻网 2006-2023 版权所有 聊城市新闻传媒中心/聊城市政府新闻办公室 联合主办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7120180030 鲁ICP备09083931号 鲁公网安备 37150202000134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编号:115330086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鲁)字第720号
本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663509279 举报邮箱:lcxw@lcxw.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