锐评
要闻
视听
图说
热线
部门
县域
数字报
看电视
听广播

您的位置:首页>要闻 > 聊城政情 >

点亮牧区孩子梦想——记聊城援青教师王现忠

来源:聊城日报  2022-05-16 09:41:06
A+A-
分享

本报记者 王培源 通讯员 姚斌 姜灿

“要让偏远牧区的孩子和经济发达地区的孩子们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王现忠带着这个使命,从聊城来到青海省刚察县民族中学。

现年49岁的王现忠,是聊城第一中学的正高级教师、政教处主任、山东省物理奥林匹克竞赛优秀辅导员、聊城市教学能手。

2021年1月,学校接上级通知,需派遣一名中层干部援青,王现忠毅然报了名。

刚察海拔3300米,一年有9个月供暖期,而聊城极寒气温最多也不过零下10℃,来到这里对王现忠而言,的确是个挑战。

在刚察,每当被高原反应折磨得夜不能寐时,王现忠头脑里总是反复播放着这样的拷问:援青为了什么?在青能干什么?离青能留下什么?

为改变当地教师教育教学观念和行为,王现忠引进了聊城一中的教学理念——“以学定教”,确立“低起点、小步子、多活动、勤反馈、强纠正”的教学策略,并举行示范课现场教学观摩活动,促进教师间互相交流学习。

教学评价是学校的办学指挥棒。在前期调研的基础上,王现忠借鉴聊城一中的系列评价办法,结合民族中学实际情况,起草了《刚察县寄宿制民族初级中学教师职称晋升办法》等规章制度。

教育的根本是教书育人。解决了理念和制度问题,王现忠开始思考,如何在这个少数民族学生过半的学校更好开展立德树人工作?他结合学校已有教育、教学思路,注入聊城一中的管理经验,帮助学校建立了教学工作新思路、新模式。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王现忠的倡议下,刚察民族中学开展了师徒结对帮扶活动,援青教师每人至少带一名“徒弟”,通过基本功大赛、公开课、同课异构、师徒交流等方式培养年轻教师。经过一年多的培养,这些年轻教师纷纷成为能够独当一面的青年骨干教师、中坚力量。

他牵头成立王现忠名师工作室,把来自各地的援青教师聚拢到这里,明确援青教师的工作任务,即每人每学期要做到“六个一”:上好一次示范课,带好一名“徒弟”,教好一门学科,开展好一场专题讲座,参与好一项爱心帮扶活动,写好一篇援青工作总结。

2022年春天,青海湖的风悠悠拂过,看着越来越充满活力的刚察民族中学,王现忠的笑容浮现在黝黑发皱的脸庞上。但谁又知道,这背后包含了多少不为人知的酸甜苦辣。

一次,王现忠给全校师生上示范课,在做惯性演示实验时,因说话较多,他的手一直在发抖。以往在平原一个很简单的实验,在这里连续做了多次都没成功,一时间,他的额头挂满汗珠。

前排学生何文涛发现情况不对,赶忙搬来椅子让他坐下,含着泪说:“老师,这是高原反应,你休息一下,我来替你做……”

王现忠所教的班里,有藏族、回族、土族、蒙古族等不同民族的学生,是民族大融合的班级。在支教的岁月里,师生之间深厚的情感在彼此内心积淀着……

班上有位叫穆沙的学生,一直沉默寡言。经了解,王现忠知道了穆沙的家庭状况。原来,穆沙的妈妈是植物人,父亲因患有腰椎病而残疾,导致穆沙自卑心较重。

得知此事,王现忠买了一些日用品和学习用品,到穆沙家走访。在家访过程中,穆沙的父亲对他从防范到信任,直到感谢。临走,王现忠悄悄地留给穆沙父亲1000元现金。为帮助穆沙走出自卑,他课上课下一直关注着穆沙,从学习到生活,事无巨细,直到穆沙学习成绩一天天提高,自信的笑容重新回归天真的面庞。

采水城之甘霖,润藏城之教育。援青以来,王现忠等援青教师一边为高原莘莘学子传道授业解惑,一边用实际行动牵手后援团队捐资助学,在内地与高原、老师与学生之间架起了一座跨越千里的友谊桥。

编辑:宋春芳
审核:刘 飞
相关推荐


网友评论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聊城新闻网 2006-2023 版权所有 聊城市新闻传媒中心/聊城市政府新闻办公室 联合主办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7120180030 鲁ICP备09083931号 鲁公网安备 37150202000134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编号:115330086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鲁)字第720号
本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663509279 举报邮箱:lcxw@lcxw.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