锐评
要闻
视听
图说
热线
部门
县域
数字报
看电视
听广播

您的位置:首页>要闻 > 聊城政情 >

喜迎二十大·文物里的红色故事|写在烟盒上的遗书——探访金方昌烈士纪念馆

来源:聊城晚报  2022-05-12 10:10:26
A+A-
分享

  ■本报记者 朱海波

  聊城古城区红星街东首,与聊城四中隔街相望,金方昌烈士纪念馆就坐落于此。

  这里也是金方昌烈士故居,在这个古朴的院子里,他度过了16个年头。1937年,金方昌离开这里考入济南一中,在其三哥金默生(地下党员)的影响下坚定地走上革命道路,直到1940年壮烈牺牲,他再也没回来。如今,他出生时的三间老屋还在。

  老屋无言,烈士不朽。

  留下的唯一一张照片

  在纪念馆展览大厅,展出了一张金方昌烈士的照片,这是他一生中留下的唯一一张照片。金方昌和中国共产党“同龄”,1921年出生,这张二寸黑白照片是他1937年从省立二中(地址在原聊城实验小学)毕业时送给班主任的,后面有他的签名。

(文物里的红色故事 改后)写在烟盒上的遗(2665298)-20220511183857.jpg

  少年时的金方昌接触到很多进步书籍,并从中学到许多革命道理,受到革命启蒙教育。1928年,他在聊城的省立第三师范附小(校址在古城区新华园附近)读书,并以“自勉”二字作为座右铭。他喜欢写作,经常在学校的《生活园地》上发表文章。他喜欢音乐,笛子吹得好,也爱好体育,网球打得好,曾在全城学生运动会上获奖,这些事在他小学同学姜浩写于1979年的回忆文章中都有记述。

  虽然年纪小,但金方昌是个有责任心的人。1937年9月,徒骇河决口,金方昌和民众一起抗洪,奋战三昼夜,终于堵住城北涵洞,截断了洪水。

  1937年10月,金方昌随金默生到济南一中上学,彼时,日军正由北平大举南下,抗日的烽火燃遍齐鲁,偌大的华北已放不下一张安静的书桌。

  从聊城到代县的“U型地图”

(文物里的红色故事 改后)写在烟盒上的遗(2665302)-20220511183919.jpg

  1937年11月,金方昌和金默生等10余人起程,从山东济南途经江苏徐州,河南开封、洛阳,然后由山西风陵渡北上进入临汾。从地图上看,他们沿着顺时针方向走了一个“U”字。金方昌考入了抗日民族革命大学二分校(校址在山西运城),编入二中队学习,是中队里年龄最小的一个。在学校里,他系统学习了党的抗日主张和统一战线政策,思想觉悟有了很大提高,1938年2月,金方昌光荣入党,彼时17岁。

  1938年8月,他被党组织派往山西代县,这里是杨家将抗金的古战场,抗日战争时期的忻州保卫战、平型关大捷、夜袭阳明堡等战斗就发生在这里。

  金方昌一到代县,就投入到滚滚的抗日洪流中,他领导群众开展减租减息运动,成立农民救国会、青年救国会、妇女救国会等抗日群众团体,与敌人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

  1940年8月24日,他在给哥哥金默生的信中写道:“边区的每一个角落都轰轰烈烈地开展着民主运动,我们都亲身尝到新民主主义的味道,谁说老百姓不懂民主?谁说老百姓不关心国家大事?叫他来晋察冀看一看,这里的区代表、县议员不都是老百姓选的吗?”这时的金方昌已经是一名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了。

  1940年,日军对代县根据地进行大扫荡,金方昌不幸被捕,他受尽酷刑,坚贞不屈,用手指蘸着自己伤口流出的鲜血,在牢狱的墙上写下了“严刑利诱奈我何,颔首流泪非丈夫”。当年12月3日,代县大集,在去刑场的路上,金方昌高呼口号,向赶集的群众宣传抗日主张,当天,他在代县县城北门的刑场英勇就义。

  就义前一天写的家书

  1940年12月2日,也就是金方昌就义前一天,他用珍藏的铅笔头在烟盒上写了两封遗书。在给永昌、默生两位兄长的信中,他写道:“我在敌人牢狱里、法庭上、拷打中、利诱中始终没有半点屈服、惧怕,我在被捕后没有丝毫悲伤,只有仇恨和斗争。”“我要求哥哥们能坚决为无产阶级革命奋斗到最后胜利的时刻。”“希望你们能在快乐和幸福的共产主义社会里生活。”“求哥哥们能把咱们弟弟、侄子们都培养成无产阶级的革命战士,尤其是把七弟(尔昌)培养成坚强的革命伟大人物。”

(文物里的红色故事 改后)写在烟盒上的遗(2665290)-20220511183910.jpg

  在给组织的信中,他请求党组织不要再营救他了,并嘱托党组织替他还上自己欠别人的十块大洋。这两封信是饱含深情的红色家书,也是这个19岁的青年留给世界的绝笔。

  1941年2月,晋察冀边区颁布命令,授予金方昌烈士“民族英雄”光荣称号,并将他曾经战斗过的大西村改名方昌村,以示纪念,以昭后人。

  1955年,晋冀鲁豫烈士陵园建成,当年清明节,金方昌烈士的遗骨由山西代县移至此处,左权、范筑先等抗日名将均长眠于此。

  1987年7月8日,88岁高龄的聂荣臻元帅为金方昌烈士题词:“抗日民族英雄金方昌烈士永垂不朽。”

(文物里的红色故事 改后)写在烟盒上的遗(2665296)-20220511183936.jpg

  代县县城中央有座边靖楼,楼上高悬“声闻四达”“威镇三关”“雁门第一楼”三块大匾。边靖楼与光岳楼均建于明洪武七年,如一对兄弟。80多年前,这片大地上,生灵涂炭、山河破碎;如今,百姓乐业、山川壮美。边靖楼和光岳楼见证了不屈的历史,也将见证美好的未来。

编辑:李太斗
审核:刘 飞
相关推荐


网友评论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聊城新闻网 2006-2023 版权所有 聊城市新闻传媒中心/聊城市政府新闻办公室 联合主办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7120180030 鲁ICP备09083931号 鲁公网安备 37150202000134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编号:115330086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鲁)字第720号
本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663509279 举报邮箱:lcxw@lcxw.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