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曹天伟
面对新机遇、新挑战,2022年,聊城该如何走、怎么干?住聊省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们在审议讨论省政府工作报告时认为,报告安排部署的多项工作都与聊城未来发展息息相关,要积极抢抓用好机遇,把这些部署转化为攻坚克难、奋勇争先的生动实践,为聊城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动能。
报告提出,全面开展基础设施“七网”行动。在综合立体交通网方面,加快推进京沪高铁辅助通道天津至潍坊段、雄商高铁、济滨高铁、济郑高铁等项目,建成黄台联络线、济莱高铁,加快13条在建高速公路项目建设,开工东阿至阳谷、牟平至莱州等项目。其中,有多个项目涉及聊城。
交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动脉,也是聊城塑强区位优势、便利群众出行的现实需要。省人大代表、市委副书记、市长李长萍在主持聊城代表团审议时说,2022年,聊城有一批基础设施项目被纳入了省级盘子。下一步,我市将加快济郑高铁建设进度,做好雄商高铁聊城段开工的充分准备,加快推进一批高速公路项目,打通一批连接济南的快速通道。
随着青兰高速、高东高速、济聊一级公路等一批重大基础设施建成通车,紧临聊城城区、与济南隔河相望的东阿,交通区位优势越来越明显。省人大代表、东阿县委书记祁学兰在审议时说,东阿县将紧紧抓住黄河国家战略机遇,深度融入省会经济圈,充分发挥聊城东融济南“桥头堡”作用,加快推进鲁中高铁、济南至东阿高速公路建设,实现重大交通基础设施主动接轨济南。
报告把科技创新和动能转换摆在突出位置,重点围绕山东的优势产业特别是制造业来谋划,提出要“整体提升先进制造业”。
2021年,聊城制造业提供税收占全市总量的40%以上。前不久召开的市委经济工作会议再次强调,坚持把制造业作为主战场,坚定不移推进新旧动能转换。按照这一要求,今年,我市将做好煤电油气运、金融、用工等各类要素供给,千方百计稳住工业运行。同时,聚焦优势产业和骨干企业,深入实施制造业技改攻坚行动,鼓励骨干企业开展“互联网+制造”试点示范,力争打造一批智能制造标杆企业。
实现制造业转型升级,离不开科技创新的支撑。按照省里“四个一批”科技创新要求,我市将实施中小企业“育苗扶壮”梯度培育计划,推动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从“有形覆盖”向“有效覆盖”转变,用好“揭榜挂帅”“创新券”“院士专家聊城行”机制,探索更加灵活的人才引育机制等,多措并举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生态环境是美好生活的前提和基础,也是高质量发展的底线和支撑。报告专门部署开展绿色低碳转型行动,对推动节能降碳、支持环保产业发展等工作作出安排。
在碳达峰碳中和战略背景下,以重化工业为主体的工业结构,决定了聊城必须把绿色低碳作为发展方向。2021年,我市抢抓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机遇,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深入开展污染防治攻坚战,全市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上年增加19天。
今年,我市将进一步强化能耗管控,全力向上争取政策,积极发展光伏、风电等可再生能源,加快构建绿色低碳的电力供应链。同时,我市将把工作重点放在推进能耗指标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上,一方面,通过技术改造,加大传统产业节能降耗力度,另一方面,狠抓集约高效利用,在全市层面统筹收储、使用、管理一部分能耗和排放指标,真正做到“资源要素跟着项目走”。此外,我市将严格落实“四个区分”要求,对全市“两高”行业,一个企业一个企业过筛子,逐一做好标识、跟踪监管,妥善处置存量,遏制盲目新增,坚决实现今年能耗强度再下降4.6%的目标。
2024-04-26 10:16:13
2024-04-26 09:59:47
2024-04-26 09:40:02
2024-01-26 09:11:53
2023-12-17 10:07:34
2023-11-03 08:45:22
聊城新闻网 2006-2023 版权所有 聊城市新闻传媒中心/聊城市政府新闻办公室 联合主办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7120180030 鲁ICP备09083931号 鲁公网安备 37150202000134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编号:115330086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鲁)字第720号
本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663509279 举报邮箱:lcxw@lcxw.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