锐评
要闻
视听
图说
热线
部门
商城
县域
数字报

您的位置:首页>县域 > 县市区 >

聊城市东昌府区沙镇镇:机杼声中织就“锦”绣前程 古锦传承绘制乡村文化振兴丨乡村文化振兴 ——送文化

来源:东昌府融媒  2023-10-30 09:27:46
A+A-
分享

  “抓布的娘娘站两边,织布哩娘娘坐床间。石头平棒槌颠,剪子铰刚杼穿……”10月4日,聊城市东昌府区沙镇镇东昌古锦传习所传出了轻快的歌谣,梁平和徒弟们正在织东昌古锦。

  梁平是东昌古锦(鲁锦)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东昌古锦,又名花格布、老粗布,有五百多年的历史,明、清时曾作为贡品进献皇宫,因而也被称为“贡品布”。

  东昌古锦之所以能成为贡品布,是因为其有着透气性好、冬暖夏凉、不起静电等优点,然而它制作起来也是不易。“棉花成布,要经七十二道程序。”梁平说,东昌古锦工艺细致,从采棉纺线到上机织布,要经过弹花、搓布基、纺线、络线、闯杼、掏缯等大小72道工序才能完成。

  正因为工序复杂,东昌古锦制作慢,现代纺织的高效率对其产生了巨大冲击,梁平说:“0.5米宽的布,一个人一天也只能织10米,而机器一天就能织三四百米。”此外,作为原材料的棉花需从外地运输过来,古锦成本也因此提高。两者造成了东昌古锦居高不下的价格,使其难以在市场竞争中占得优势,愿意织东昌古锦的人越来越少。

  “有了市场需求,才能更好地传承东昌古锦。”梁平说。为改变东昌古锦的境况,梁平在传承东昌古锦传统手工制作技艺的同时推陈出新,针对以往棉线手工染色技艺容易褪色的问题,她找到专业的染色企业研究染色技艺,“现在,经高温等流程染色后,棉线不会掉色,老手艺有了新升级。”梁平说。

  针对现代人的审美需求,梁平还研究了东昌古锦的新色彩、新图案。“以前的东昌古锦颜色艳丽,多为大红大黄,我们推出了更符合现在简约风格的蓝、灰等色系。”梁平说,“与此同时,我还进一步丰富了古锦的图案,加入了文字图案。”

  为进一步顺应市场,梁平开发设计了一系列东昌古锦文创产品,目前,用古锦制作的床单,挎包,帽子等产品销量日升,尤其是她设计制作的小玩偶,得到了很多年轻人的喜爱。“像这种东昌古锦小老虎文创产品,我们每月只能生产200多个,供不应求。”梁平说。

  有了扩大生产的需求,梁平收集了多台老式织布机,带动老家沙镇的妇女加入织布队列,把修好的织布机放在她们家里,布料织好后按米数支付加工费,这些妇女既打发了空闲时间,又能得到相应的收入。张箱村村民江丽华说:“忙完农活在家织织布,一个月也能收入1500多元。”

  “最近,东昌古锦的视频已经拍好了,通过短视频、网络直播等方式,扩大东昌古锦的知名度,也给我的徒弟们一个展览技艺的平台,更好地传承发展东昌古锦。”伴随着节奏明快的机杼声,乡村文化振兴的图景逐渐清晰,东昌古锦未来发展的“锦绣”渐渐织就。

  李兆兴

编辑:王克
校对:马晓红
审核:刘 飞
相关推荐


网友评论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聊城新闻网 2006-2023 版权所有 聊城市新闻传媒中心/聊城市政府新闻办公室 联合主办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180030 鲁ICP备09083931号 鲁公网安备 37150202000134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5330086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鲁)字第720号
本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663509279 举报邮箱:lcxw@lcxw.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