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本报记者 侯莎莎
近日,“山东老农10年写30本田间日记,带动全村每亩农田增产100公斤”的话题登上新浪热搜榜,引发社会关注。
这位山东老农就是冠县贾镇荆楼村的种粮大户荆兆洪。他自2013年起陆续流转土地,种植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荆兆洪刻苦钻研技术,探索出一整套高产高效生产模式,2015年至今,他种植的小麦单产稳定在705公斤以上,他也因此成为当地有名的小麦高产状元。
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是荆兆洪粮食种植高产、优质的密码,也是他孜孜以求的目标。11月16日,记者走进荆楼村,看看这一年荆兆洪的突破与坚守。
尝试复合种植模式有底气
2022年,荆兆洪涉足新领域——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没有现成的经验,难以预想收成,但荆兆洪对此有充足的底气。
一是有国家政策支持。“搞复合种植有补贴,一亩地补贴300元。国家的政策越来越好,咱积极响应,肯定有奔头!”2021年12月份,冠县农业农村局召开会议,动员种粮大户搞复合种植,荆兆洪立马就报了名,种植100亩。
二是有“智囊团”指导。从市里到县里,农业部门工作人员的电话,荆兆洪手机里都有。“我不光有他们的电话,还和他们都是熟人。”荆兆洪说,“平时向他们请教问题,很快就能得到回复。有啥优惠政策,他们也第一时间告知我。”
三是农业机械先进。“农业机械是底气!”荆兆洪说,这些年他不断“招兵买马”,拥有10余台(套)大中小型农机,覆盖耕种管收各个环节。
在农机仓库中,荆兆洪指着一架还未开封的大型无人机说:“这是刚申请来的植保无人机,每次可携带40公斤药液,高效作业就是这么实现的。”
刻苦钻研成就高产状元
“他都60岁了,还很爱学习。南屋是他的书房,经常半夜了还亮着灯。粮食能实现高产,都是他琢磨出来的。”荆兆洪的妻子荆金梅说。
她随手拿起荆兆洪今年5月份考取的植保无人机系统操作手合格证说:“操作无人机他也不怵,培训了几天就把证考下来了。”
记者看到,书房内有一台电脑,还摆满了书籍、报纸和笔记本。这间书房见证了荆兆洪10余年来学习农业科学技术的过程。
对于今年的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荆兆洪做了详细的总结。“玉米、大豆增加密度,靠密度拿产量;严把播种质量关,大豆是双子叶植物,出土能力差,播种时宜浅不宜深;分枝期、开花结荚期预防甜菜夜蛾及其他害虫,以防食叶……”翻开荆兆洪的一个笔记本,记者看到,一排排字清秀工整,像高中生做的课堂笔记。
荆兆洪还是位农机改造达人。他常说:“如果有省劲儿的方式,为啥不用呢。”
为了能省劲儿,荆兆洪创新研制小麦晾晒“趟麦器”,节省人工成本;自创小麦播前镇压一体播种机,实现前面镇压、后面播种;创新研制机械深施肥机,提高肥料利用率……他研制的一些创新型农业机械,在工厂得到规模化生产。
冠县农业农村局农业技术推广科相关负责人孙彦辉是荆兆洪的老朋友,谈到荆兆洪时,他说:“荆兆洪很相信高科技,一有新技术就靠上来。今年6月,他专门联系第三方问规模种植的事,很快,大豆玉米复合型种植新机械就开进了荆楼村。这些年,他的粮食亩产量在全省也算高的!”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迎来新机遇
植根农村、服务农业的农民合作社,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和家庭农场等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稳产保供方面有着天然的带动作用。
这几年,“一早一晚,绿色增产”这句顺口溜在贾镇传播开来,就与荆兆洪有关。“早播,晚收。晚收一天,千粒重增加5克,一亩地增产10公斤,晚收10天,就可以增收100公斤。”荆兆洪的这一经验被印制成宣传页,向村民发放,在贾镇得到全面推广。
他的影响力不只在贾镇。孙彦辉说,在推动冠县关键农业生产技术应用上,荆兆洪也立下了汗马功劳。他率先应用先进技术,辐射带动全县农户增产增收。
一个能人,示范带动一批人。为充分发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引领作用,2021年,冠县制定《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若干政策措施》,开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示范创建活动,建设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辅导员队伍,对县级以上示范主体开展“一对一”辅导。
除此之外,荆兆洪还得到一系列资金支持。自2020年开始,中央财政对县级以上示范社和示范场进行项目补助,荆兆洪通过开展项目,获得了奖补资金。2022年,冠县兆洪家庭农场因获评省级示范场,获得7万元奖励。
令荆兆洪欣慰的是,他的儿子也是一位种粮大户,“他觉得种粮有钱赚,务农有盼头,在邻村承包了土地,开展规模化经营”。
记者看到,在荆兆洪的一则日记中,他以这样一段话结尾:“玉米烘干入仓,大豆也平安入库,小麦已出苗,整齐划一、茁壮成长,这样大好局面的形成,一与科技种粮有关,一与党委政府大力扶持农业、支持农业有关,这是上下同心、齐心协力的结果。”
记者手记
农村天地大有可为
朔风起,万物藏。立冬过后,农闲时节,又到了冠县贾镇荆楼村种粮大户荆兆洪总结经验的时候。这位种粮大户总给人一种文绉绉的感觉,打油诗信手拈来,写的是辛勤耕耘后沉甸甸的收获以及对未来的美好希望。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要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牢牢守住十八亿亩耕地红线,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未来之美好,来自于国家一系列支持粮食生产的政策举措。种粮农民无后顾之忧,有钱挣、得实惠,日子越过越好。
未来之美好,来自于丰收答卷。10年来,荆兆洪写了30本种田日记,一趟趟跑市农科院、市农技站,冠县农业农村局、冠县农广校,向农业技术人员请教技术,不断地蹚路子、攒经验,成为闻名四方的高产状元。
未来之美好,来自于带农增收。荆兆洪勇于担责,把规模经营的优势发挥出来,把科技助农的潜力释放出来,把周边农民带动起来,交出了丰收答卷。
当农业插上了科技的翅膀,当越来越多的资源涌向农村,我们有理由相信,农村天地同样大有可为。
2023-04-06 09:24:33
2023-04-03 16:30:09
2023-04-03 15:57:09
聊城新闻网 2006-2023 版权所有 聊城日报社/聊城市政府新闻办公室 联合主办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180030 鲁ICP备09083931号 鲁公网安备 37150202000134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5330086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鲁)字第720号
本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663509279 举报邮箱:lcxw@lcxw.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