锐评
要闻
视听
图说
热线
部门
企业
商城
县域
读报
专题

您的位置:首页>县域 > 百强乡镇 >

村里的“闲人”不见了

来源:聊城日报  2022-04-01 10:38:42
A+A-
分享

■ 刘小希

3月14日,走进度假区于集镇东靖村,“冰火两重天”般的别样情景呈现于记者眼前:村内,道路空旷,不见一人,更无村民扎堆闲聊;村边连片的大棚中,人潮涌动,村民正忙得热火朝天。

“我们村没一个‘闲人’。”看着眼前火热的生产场景,该村党支部书记李桂莲打开了话匣子,“不管男女老少,大家个个都有活干,都想干活,都会干活。”

该村村民的精气神,在三个“都”字里尽显。不过,几年前,他们村还是另一番景象:村民以种小麦、玉米为主,有空锄锄地、闲时唠唠嗑是常态。随着大棚种植技术的引进,以及广场舞队、秧歌队等一系列组织的建起,村民们的精神面貌实现了“大变样”。

1亩蔬菜瓜果大棚收入近2万元,看着钱包越来越鼓,大伙干活的劲头越来越足,种瓜苗时“巴不得自己多长几只手”;村里的妇女在李桂莲的组织下建起自己的微信群,白天互相帮忙干活,晚上结队锻炼娱乐;此外,返乡创业的年轻人越来越多,带动“棚二代”队伍越发壮大……

“物质上有大棚产业作支撑,精神上有各类文化活动给支持,哪还愁‘闲人’多!”李桂莲由衷地说。

在距离东靖村40余公里外的东昌府区梁水镇镇邢屯村,同样也呈现出了“乡村‘三月’闲人少”的景象。走进该村菌菇果蔬加工基地,这一边,工人们冒着热浪一把把铲着刚炸好的薯条;那一头,工人仔细检查果蔬的速冻情况。该村党支部书记邢涛介绍,基地共有七八个粗加工点,每个加工点近30名工人,“工人多为村里的‘闲人’、老人”。

邢屯村曾是省定贫困村。这里的村民过了几辈子“苦咸水、路不通、地不丰”的穷苦日子,农忙时,大伙只顾低头种地,农闲时,村民们又无事可做。转机,源自两大致富产业的“扎根”。

2018年,邢涛当选为邢屯村党支部书记,他带领村民建起双孢菇种植基地,年经济效益可达300万元。此外,他还依托东昌府区吉丰农业合作社建设菌菇果蔬加工基地,现有冷库、保鲜库库容量达3500吨。

产业的“落户”,给当地村民带来了“看得见”的福利。“两个基地可为周边村民提供数百个就业岗位,来这干活的老年人,有的单日收入能达到110元。”邢涛说,“如今,村里‘闲人’越来越少,因为大家都知道努把力就能过上好日子”。

【编辑:马麟】
相关推荐


网友评论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聊城新闻网 2006-2023 版权所有 聊城日报社/聊城市政府新闻办公室 联合主办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180030 鲁ICP备09083931号 鲁公网安备 37150202000134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5330086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鲁)字第720号
本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663509279 举报邮箱:lcxw@lcxw.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