锐评
要闻
视听
图说
热线
部门
商城
县域
读报

您的位置:首页>图说 > 文化聊城 >

一部聊城史 就能懂中国

来源:聊城日报  2023-09-13 17:39:10
A+A-
分享

  天下不敢小聊城!

  聊城,蹚过历史长河,携着遥远回响,步履不辍,且行且歌,雄浑而广远,化作黄河文明的缩影、运河文化的见证、齐鲁风韵的载体……

  穿越古今看聊城,回眸幽处话共鸣。

  聊城的历史,是一部水的历史,是斗水护水、兴水亲水、以水为魂踏浪行的壮美凯歌。从大禹投石镇蛟潭,到胭脂湖畔筑古城;从孔子众徒惊骇、临河回辕,到曹植凭风吟诗、临水抒怀;从明清大运河舟楫如云,造就“江北一都会”,到而今长江水在此穿黄,南水北调惠北方……上善若水,诚如斯地。

  聊城的历史,是一部农耕文明史,是携风带雨、战天斗地、丰产丰收创盛景的纪实画卷。从伏羲“观日阳、种五谷”,到伊尹“耕于有莘之野”;从久久回荡在黄河岸边的劳动“夯号”,到长年书写在田间地头的农技“论文”;从踊跃缴纳“爱国粮”“爱国棉”,到“聊·胜一筹!”精致农产品持续丰富着国家的“粮袋子”“菜篮子”……家国情怀,诚如斯地。

  聊城的历史,是一部城市文明演变史,是文化碰撞、融合再生、以史为脉话苍穹的华丽诗篇。从透出城市文明第一道曙光的龙山文化古城,到文化浸润古与今的中华水上古城;从白雀云集的堂邑古城,到古巷完好的临清中洲古城;从“漕运之咽喉 天都之肘腋”,到“江北水城 两河明珠”……自强不息,诚如斯地。

  聊城的历史,是一部革命奋斗史,是不畏艰险、浴血奋战、接续奋斗勇向前的千载呐喊。从远古先民斗天斗地斗黄河,到鲁仲连射书救聊城、孟尝君门客三千、孙膑马陵斗庞涓;从坡里农民暴动,到张自忠、范筑先、马本斋等民族英雄英勇抗日;从“领导干部的楷模”孔繁森,到“中国十大杰出检察官”白云、“齐鲁时代楷模”杜立芝、“全国劳动模范”耿遵珠……披荆斩棘,诚如斯地。

  凤凰古城今犹在,一朝芳华数千年。漫步东昌湖畔,一眼湖光波影,一眼拱桥捧月。对话先人,我的家乡胜“一筹”;仰望星空,我的家乡向未来……

聊城是一座行走在典籍古迹中的城市

  穿越千年,岁月流淌,史册泛黄,故事成章。

  思绪飘扬,先民回响。早在远古时期,地处黄河下游的聊城境域,就是东夷族群活动的主要地区,而后,逐渐融入华夏部落。距今约6000年前的大汶口文化早期,东阿、茌平、阳谷一带,已有居民居住生活。

  在阳谷县阿城镇王庄村,眼前仿佛飘过先民们劳作筑城的场景。

  时针倒拨,那是1995年。一座较为完整的“城”址——王庄城,经考古学家挖掘,出现在世人面前,著名考古学家张学海当时激动不已:“早到6000年前的城,是孤例……对研究黄河文明、中华文明的形成、中国国家的产生、中国早期国家的形成和国家发展的进程等重大史学与理论课题,无疑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20世纪70年代以来,伴随着考古工作者们的努力,聊城境域内的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岳石文化及夏商周文化,陆续映入世人眼帘。其分布之密集、出土文物之丰富、文化类型之典型,如同粒粒明珠,放射出耀眼的文明之光,折射出先民们的辛劳与智慧。聊城,是中华史前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时光如水,东流而去。伏羲、神农、少昊、黄帝、蚩尤、颛顼、舜、禹等,都在聊城区域内活动过。伏羲氏教民众“观日阳、种五谷”,阳谷因而得名,也被看作是中国农耕文明和二十四节气的发祥地。仓颉造字,天雨粟,鬼夜哭;巢父遗牧,饮犊上流……先民们以聊城大地为舞台,碰撞交集,黯淡了刀光剑影,湮没了黄尘古道。沉沙之下,掩埋着的是6000年左右的大汶口文化、4000年左右的龙山文化城址;地表之上,留下了春秋战国以来历朝历代的文化痕迹。

  风起云涌,花开花落。聊城大地在史前文明、族群文化的孕育下,文明曙光愈发耀眼。东夷文化、中原文化、黄河农耕文明、运河商业文明在这里交融,形成了独具地域特色的聊城文化。包容开放、博大精深的聊城文化,与其他优秀文化一道,共同组成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

  岁月如诗,传史当歌。原来,诗和远方,就在家乡。

  聊城是一座被吉祥文化环绕的城市

  城区向南偏东20里,于集镇有一座无名山,犹如一只孔雀,东南而飞,与凤凰古城遥相呼应,彰显着聊城吉祥文化的丰富与多彩。

  高唐,从“考课农桑,天下第一”,到“货以木棉,甲于齐鲁”,再到“中国锦鲤第一县”,一直延续着独有的高光风采。

  古传鲤鱼跃龙门,今看锦鲤富高唐。而今,一尾锦鲤,被誉为“水中活化石”“会游泳的艺术品”,不仅是象征着富贵、健康、吉祥的祥瑞之物,也是高唐乡村振兴、农民致富的特色产业,是高唐发展“新六产”的典型代表,还是书画艺术的上佳题材、书画产业的有力载体。

  笔下,锦鲤栩栩如生,悦目更悦心;眼中,葫芦内蕴锦绣,虽小藏乾坤。高唐锦鲤、东昌葫芦,为中华吉祥文化增添了两道夺目光彩。

  时光踱走,却从没停下雕琢的脚步,铭刻下珍贵印记。东昌葫芦历史悠久,雕刻技艺最早可追溯到汉代。相传,张骞出使西域归来,路过东昌府堂邑镇,将葫芦种子送给当地百姓种植。后来,有心人将戏文人物、民间传说等雕刻其上,从而形成了东昌葫芦雕刻技艺……

  明清时期,大运河贯穿境内,商贾云集,繁盛一时。东昌葫芦,是运河两岸农家生产的重要商品,随运河远销大江南北……

  图必有意,言必吉祥。东昌葫芦雕刻将葫芦与雕刻纹样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凝聚了中国葫芦文化的精髓。2008年,“东昌葫芦雕刻技艺”以其“镂空加浮雕”的独特制作技艺和精美图案,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遗名录。

  吉祥文化“软资源”,正转化为乡村振兴“硬实力”。东昌府区将东昌葫芦作为促进文旅融合、助力脱贫攻坚、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载体。如今,全国80%以上的葫芦产自东昌府区。雕刻、镂空、烙画、押花、彩绘、漆绘,东昌葫芦浓缩着“聊城手造”的精华。聊城在大力传播葫芦文化的同时,也把寓意着“福禄”的美好愿望传递到了四面八方……

  在踏歌而行、接续古今的当下,东阿阿胶、冠县灵芝、临清桑黄声名鹊起,被誉为聊城“新三宝”。

  两河交汇处,吉祥文化地。“新三宝”,成为新时代聊城吉祥文化的代表。自古以来,阿胶被认为是美好、吉祥、富贵、长寿的象征,灵芝、桑黄素有“灵丹”“瑞草”“仙树”之称。阿胶如漆一般,以前也作为求婚时的吉祥礼物,寓意结合牢固、白头到老、永不分离。阿胶之水,源自泰山与太行山两股地下潜流,不仅孕育出国药瑰宝,而且给东阿县带来“万户喜鹊吉祥地 千年阿胶福寿乡”的美誉。

聊城是一座闪耀中医药文化之光的城市

  我们世世代代喝了数千年的中药汤剂,源自“耕于有莘之野”的伊尹。

  伊尹之前,有黄帝辨阴阳之别,留下传世巨著《黄帝内经》;有神农氏炎帝,辨药尝百草,留下中草药经典《神农本草经》。伊尹将各种药物加水煎煮,形成“汤剂”,以解人民病苦,留下巨著《汤液经》。

  时至今日,“汤剂”仍然是中医药学最主要的特色之一。历代医家将黄帝、神农和伊尹并称为“三圣人”,公认伊尹为汤药之祖。汉代张仲景的《伤寒论》中许多方剂都源于《汤液经》。

  宋金时期的聊城人成无己,则在中国历史上首次完成对《伤寒论》的注释,成为古代伤寒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

  成无己青年习医,在聊城古城定居后,坐堂应诊长达60余年。

  作为出身儒医世家的一代名医,成无己对《黄帝内经》《难经》等中医理论专著均有深入研究,对《伤寒论》更是情有独钟,完成《注解伤寒论》10卷。正是在他的详细注释下,《伤寒论》一书成为中医学术的显学。

  成无己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撰有《伤寒明理论》3卷和《药方论》1卷。《伤寒明理论》是一部从症状学、方剂学的角度研究《伤寒论》的专著,首次对其常用方剂的制作方法进行了阐释。成无己在中医症状鉴别诊断学、方剂学的发展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为伤寒学说研究开辟了新途径,奠定了他在医学史上一代儒医的历史地位。

  漫步古城楼北大街,浓浓的中医药文化味道扑面而来。成颐堂、无己书院、三宝草庐、三味药膳坊……中医药文化,化作一个个具象符号,融入今人的日常。

  中医药学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随着中医药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中医药事业发展再度潮涌江北水城,全方位、多层次挖掘、弘扬成无己学术思想和文化,成为近年来聊城中医药事业发展中的浓重一笔。

  “聊城新三宝”,也是中医药文化的结晶。《神农本草经》对阿胶、灵芝、桑黄的功效有详细描述。三者都是聊城出产的道地药材,有着补血、和血、止血的奇效;作为中医“上品”“君药”,都有着养身、养心、养颜的功效,保护五脏六腑,提高身体免疫力。时至今日,阿胶、灵芝、桑黄依然迸发出蓬勃活力。

  一代代聊城人,接力前行,借助“药食同源”理论和现代科技手段,推动中医药传承发展,打造中医药文化传承创新先行区,为实现全民健康贡献“聊城力量”。

聊城是一座将老区精神融入血液的城市

  走进阳谷县寿张镇沙河崖村,一座历经沧桑却保存完整的青砖院落,正是刘邓大军渡河指挥部旧址。她静默不语,却处处透着当年人民解放军强渡黄河那段气势恢宏、彪炳史册的时光。

  聊城虽然地处平原,但依靠广大人民这座大山,成为“一片红”的革命老区,在中华民族的独立和解放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付出了巨大牺牲、作出了重大贡献。

  南湖红船,破浪前行,将红色火种带向全国。中国共产党诞生不久,聊城境内即有党的活动。1926年冬,聊城出现境内第一个党组织——阳谷县九都杨党支部。

  次年,中共鲁西北第一个领导机关——中共鲁西县委建立。从此,鲁西人民迎着狂风暴雨,直面中外反动势力的血腥屠杀,开展了英勇悲壮、艰苦卓绝的斗争。

  1927年末至1928年初,聊城地方党组织先后发动阳谷县坡里农民暴动、高唐县谷官屯农民暴动,成为中国共产党在山东领导的最早的农民武装暴动,影响深远。

  保存下来的革命火种,点燃了燎原之火。赵健民千里寻党,莘县古云镇徐庄村成为山东省委重建的见证地。

  抗日战争爆发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聊城人民积极开辟鲁西北抗日游击根据地,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谱写出一曲曲可歌可泣的英雄史篇,为抗日战争的胜利立下不朽功勋。

  1947年1月,聊城县城解放。富有革命传统的聊城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较早进行了土地改革,并全力以赴支援全国的解放战争。

  在整个解放战争时期,聊城有17万翻身农民参加了人民解放军;有3000余名干部北上南下,支援解放区建设;广大民兵、民工配合主力部队,参加了20多次战役战斗,出动10万多副担架、40余万辆小车、200余万人次运送物资。

  踏寻红色足迹,传承红色基因。聊城这片红色沃土开展的平原地带抗日游击战、开辟的解放全中国大后方基地,永远彪炳史册,照耀后人。

  如今,聊城八县(市、区)全部在革命老区名单之列。近年来,聊城大力发展红色旅游,打造红色文化长廊,开展红色革命教育,继承弘扬老区精神。

聊城是一座“两河文化”核心聚集的城市

  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聊城人民与九曲黄河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留下了感日月、撼山河的物质财富和精神家园。冠县鸭梨,有“鸭梨甲天下”之称,种植历史可追溯至汉代;茌平圆铃大枣,味美甘甜,是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日暮平原风过处,菜花香杂豆花香。如今,在黄河浇灌、农耕文明滋润下,鲁西平原沃野平畴,蔬菜大棚鳞次栉比;黄河两岸瓜菜飘香,农副产品美不胜收。

  现在,聊城是中国最重要的粮食、蔬菜主产区之一,是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被誉为“中国蔬菜第一市”。聊城用不到全国1‰的土地,种出了全国1%的粮食、2.5%的蔬菜,为国家粮食安全、可持续发展贡献着“聊城力量”。

  滔滔万里黄河,哺育聊城几千年;悠悠京杭运河,兴盛聊城数百载。代表农耕文明的黄河文化、代表商业文明的运河文化,在这里融合。

  明清时期,京杭大运河成为南北交通大动脉,聊城是运河沿线的重要节点城市,成就了“南有苏杭,北有临张”的一段佳话。

  大运河吸纳了古今中外文化的精华,融汇中国各地文化特色,使得聊城形成丰富而具有特色的地方文化,也造就了聊城“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眼界与气魄。

  聊城,大运河与黄河唯一实质性交汇城市,积累起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孕育出感天动地的精神力量。一个个人物、一段段故事,如同点点星光,闪烁在鲁西大地的天空。

  在红色精神的引领下,在孔繁森精神的感召下,水城人民的家国情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新时代得到再次发挥与体现——

  持续打造运营“聊·胜一筹!”精致农产品品牌,在希望的田野上播种着新的希望;聚焦突破“吨半粮”,全力打造沿黄绿色粮仓示范区,为国家粮食安全再立新功;深入实施制造业强市战略,发展新兴产业,加快打造绿色工业聚集区;借助步入高铁时代的历史性跨越,做好文旅融合文章,加快“六个新聊城”建设……

  处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等重大战略叠加区,聊城正脚步铿锵,打造山东服务融入新发展格局的西部“战略支点”、山东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两河明珠”城市……

  一部聊城史,就能懂中国。天下不再小聊城!

  文/记者 玄志刚 贾新伟 (图片均为资料图)

编辑:李太斗
审核:刘 飞
相关推荐


网友评论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聊城新闻网 2006-2023 版权所有 聊城市新闻传媒中心/聊城市政府新闻办公室 联合主办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180030 鲁ICP备09083931号 鲁公网安备 37150202000134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5330086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鲁)字第720号
本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663509279 举报邮箱:lcxw@lcxw.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