锐评
要闻
视听
图说
热线
部门
商城
县域
数字报

您的位置:首页>图说 > 视觉聊城 >

聊报头条丨聊城“塞罕坝”的最美底色

来源:聊城日报  2023-11-27 17:21:10
A+A-
分享

  编前话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弘扬塞罕坝精神,持之以恒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迈入高质量发展的“黄河+大运河时代”,聊城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战天斗地,科学治沙,把全国最大的沉沙池区变成了“塞罕坝”,实现了从黄沙漫天到乡村振兴的蝶变,为全力打造山东服务融入新发展格局的西部“战略支点”、山东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两河明珠”城市打下了坚实的生态基础。在最近召开的2023全国数字孪生灌区现场会以及全国加快省级水网建设现场推进会议上,来自全国各地的水利专家到位山灌区沉沙池区实地调研观摩,对聊城“塞罕坝”的最美底色赞叹不已。

  今日,《聊城日报》推出通讯稿件《聊城“塞罕坝”的最美底色》,介绍位山灌区沉沙池区人民不惧风沙、不畏艰险,一代接着一代干,防沙治沙、植树造林的显著成果,展现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在聊城的生动实践和壮丽画卷。

  曾经,这里“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是“关上门、闭上窗,不误晚上喝泥汤”的全国最大的沉沙池区;

  如今,这里实现了由“遍地流沙、生活贫困”到“绿水青山、金山银山”的蝶变,成了风景如画的国家水利风景区和国家AAA级景区。

  为了治理水旱灾害,1958年,我市建设了位山灌区,引来黄河水兴聊、入冀、济津,成为华北平原农业、工业、生态、民生用水的重要水源支撑。但引黄必引沙,每年有上百万吨泥沙堆积在沉沙池,造成生态脆弱、土地贫瘠的区域性贫困。

  随着我市把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与生态建设紧密结合,大力开展基础设施建设,兴水利、除沙害、造绿地、强产业、助民生,推进生态恢复和改善,带动池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蹚出了一条“基础先行、治沙增绿、产业融合、百姓增收”的生态扶贫、乡村振兴的新路子。

  红色:光荣基因铸就精神底色

  在度假区于集镇太平新村里,一块“血换太平”的牌匾挂在村委会办公室,向人们诉说着当年抗日战争的残酷无情、村民的英勇无畏。

  太平村较早建立党支部,有光荣的革命传统和深厚的红色文化底蕴。在抗日战争时期,村民们组建抗日武装,借助三县交界的地理优势,多次与日军正面交锋。1942年1月,寒风呼啸,雪花飞舞,日军夜袭太平村,联防队员和村民们英勇抗击……一次、两次、三次,村民们先后打退日军三次进攻,最终成功保卫了太平村。

  而在10公里以外的高新区顾官屯镇兴隆村,这里曾经是鲁西银行鲁西北印刷所的所在地。在极端严酷的环境下,鲁西北印刷所经受住了日寇无数次血雨腥风的大扫荡,完成了党和人民交给的印钞任务,保证了货币供应,有力地支援了前线部队作战,为抗日战争以及解放战争的胜利、根据地经济的平稳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那是血与火的洗礼!那是生与死的考验!

  沉沙池区的百姓在那个年代浴血奋战,书写了一个个不朽的传奇。

  上世纪50年代,为治理水旱灾害,我市拉开了引黄灌溉建设的序幕。位山灌区开始建设的时候,周边村民踊跃参与,挖河清淤。“当时没有什么先进机械,全靠人挖车推,几十米高的大堤都是人挑、人抬上去的。吃饭是自带干粮,睡觉是扎窝棚、铺麦秸干草,很多年轻小伙都累得直哭。”太平新村76岁的周广坡是在党50年的老党员,他多次参与挖河清淤,在他的回忆里,挖河清淤确实太苦太累了。

  引黄,必引沙。位山灌区按照“先沉后输、水沙分离”的思路建设了沉沙池进行集中沉沙。积羽沉舟,群轻折轴。清水流出去,留下的是每年上百万吨的泥沙,覆盖了农田等,造成了生态脆弱、土地贫瘠,形成了占地3.5万亩(1亩约合666.7平方米)的全国最大沉沙池,池区涉及4个县(区)的5个乡镇、92个村庄、8.6万人。

  位山灌区运行60多年来,引来610亿立方米黄河水,从沉沙池流出来的清水,为聊城及周边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水源保障。

  把清水送了出去,把泥沙留给自己!泥沙一沉就是一甲子,那些年,沉沙池区内流沙遍地、草木稀疏,几乎年年遭遇沙尘,交通闭塞、基础设施不完善、农业生产受到严重影响,群众长期处于贫困状态,成了沙窝窝里的苦村子。

  黄色:抗击风沙锻造不屈骨气

  在卫星地图上看,沉沙池仿佛是黄河这条蜿蜒巨龙头上的龙角,深深地插入鲁西大地。

  “因为长期淤沙堆积,村子与周边土地形成了几米的落差,一场雨下来,村庄常被雨水倒灌。原本肥沃的土地,也变成贫瘠的沙土地,庄稼种下去,一阵风过来,根都被吹了出来。唉,啥庄稼也种不活,每亩地只能收二三百斤!”提起当年,兴隆村老党员庄彦树眼里泛起了泪光,苦笑着说,“大风一起不见家,庄稼年年被沙压。每天二两土,白天不够夜里补,就是当年的真实写照。”

  为服从引黄灌溉大局,1980年,太平村第一次整村搬迁。太平新村村民周庆喜回忆,村中党员带头,搬迁到了1公里远的地方,但仍然处于沉沙池区的中间位置。这一搬就是30年。

  “要想富,先有路。苦的是村子向外根本没有一条像样的道路,到处是随风移动的沙丘,沙土地松软得像雪窝,一脚下去就是一个大坑,车进不来、人出不去,相当于与世隔绝。这种情况持续了很多年。”太平新村村委委员郎电辉回忆说,“一脚一步走不出路,一草一木一吹就无,这就是那个年代的太平新村。”

  “睁不开眼、张不开嘴、揭不开锅”“无风沙飞扬,五谷皆不长”“田瘦、人穷”“池区农业生产受影响”“工业、商业发展不足”……遥忆沉沙池,是风来沙漫天、雨来泥遍地,贫困深入到骨子里的记忆。

  历史是大写的精神,精神是历史的内化。老一辈人与敌军战,新一代沉沙池区人传承红色基因,继续与风沙战、与贫穷战。

  土地沙化贫瘠,是困扰沉沙池区的主要问题;防沙治沙,是沉沙池区发展首要的课题。

  誓与天地争春回。抗击风沙、脱贫致富,从植树造林开始。从那时起,村民们就在村委的带领下,在房前屋后、田间地头,插空种起了围村林、围田林。位山灌区也探索出了沉沙池区泥沙高地覆淤还耕技术,通过把池区清淤堆积的泥沙平整成高地,达到设计高程后,再覆盖原状土,然后配套水利基础设施还耕于民,还耕面积约2000亩,变泥沙为沃土良田。

  一个地方,总有一些故事让人动容;一座村庄,总有一些力量让人澎湃。

  事非经过不知难。回望来路,又是何等艰辛!“希望在我们的努力下,生态环境改变,风沙不再起,人民能早日脱贫致富。”百姓的心声是最朴素的期待,也一度是最奢侈的梦想。

  绿色:战天斗地散发蓬勃朝气

  大战中践行初心使命,大考中彰显为民本色。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生态环境问题归根结底是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问题”。2016年,我市把沉沙池区列为四大扶贫片区之一,形成了沉沙池旅游扶贫开发项目规划,按照“政府政策性主导、社会多元化投资、产业市场化运作、突出水文化特色”的生态治理模式,建设了60.3公里道路、26座大中桥梁等基础设施和防风固沙、生态绿化项目,建成了位山黄河公园,带动特色种植、农家乐、乡村采摘、观光旅游等产业发展,助推池区实现了从“遍地流沙、生活贫困”到“绿水青山、金山银山”的蝶变。

  如今的沉沙池区,平坦整洁的道路蜿蜒伸展,林中白鹭嬉戏,风起处水波荡漾,已经成为天然野趣、如诗如画的“塞上江南”,震旦鸦雀、白鹭、灰鹅等国家珍稀鸟类重现沉沙池,令人惊喜。据了解,2018年至今,位山黄河公园游客量达150余万人次。

  “经过治理,兴隆村的环境大变样,不但没有了尘土飞扬,而且出门就是湖泊、满目皆是绿树。目前,村民种植的小麦亩产量在650公斤以上,玉米也能达到500公斤。村里还有200多亩的矮化早熟苹果,口感好,含糖量高,每亩能收入1万元左右。村里不少村民在位山黄河公园打工,兴隆村真兴隆了。”兴隆村党支部书记李尚龙站在位山黄河公园的大风车旁感慨不已。

  太平新村再次整村搬迁,回到了原址。如今的太平新村绿林环绕,布局规整,家家户户住上了两层小楼,灰墙白瓦、秀美墙绘,像极了江南小镇。今年三十出头的周润秋是中国人民大学的硕士研究生,她生在太平新村、长在太平新村,毕业后创办了国际贸易公司及科技公司。2021年,聊城市发出了“归雁兴聊”的号召,她义无反顾地返回家乡,被选举为村党支部书记。这位领头雁紧抓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新机遇,带领村“两委”科学规划,因地制宜,创新地下养金蝉、地表种植耐阴蔬菜、地上养食用菌的“三位一体化”种养殖模式,通过“鱼菜共生”模式实现了集锦鲤养殖、电商销售和观光垂钓于一体的融合产业,与旅游公司合作打造“太平·乡趣”林下露营基地、“太平·当街”露营地,成就家门口的“诗和远方”,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

  “土漫天”到“满眼绿”,再到“绿生金”,原本的“沙窝窝”成为全国最大沉沙池上的“塞罕坝”。

  随着聊城市全力打造山东服务融入新发展格局的西部“战略支点”、山东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两河明珠”城市,舒展今日水城画卷,绿色、创新、活力跃然而出,每一寸土地、每一个角落都焕发出生机、积蓄着力量、充满了希望,一幅中国式现代化聊城“新图景”正缓缓展开。

  文/记者 夏旭光 图/受访单位提供

编辑:顾杨洋
审核:刘 飞
相关推荐


网友评论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聊城新闻网 2006-2023 版权所有 聊城市新闻传媒中心/聊城市政府新闻办公室 联合主办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180030 鲁ICP备09083931号 鲁公网安备 37150202000134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5330086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鲁)字第720号
本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663509279 举报邮箱:lcxw@lcxw.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