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茂生
雷锋,一个普通而伟大的名字,历经半个多世纪的洗礼,却历久弥新,深入人心;雷锋精神,一种融入民族记忆与品性中的道德基因,具有引领人们崇德尚义、乐善好施、积极向上的强大力量。这些年来,在各个地方、各个行业都涌现出一批又一批不同的雷锋。大量事实让人们深刻感受到,学雷锋,不需要挑选地点、时间,处处都是现场,人人都是主角。
离开雷锋的日子,雷锋精神始终未有远离。这一精神跨越历史长河,成为全社会的精神追求,道德建设标杆,乃至弘扬主旋律、汇聚正能量、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在雷锋精神的感召激励下,中华大地上涌现出一批又一批雷锋传人。他们总是见难就解,见危就帮,见弱就扶,见贫就济。孩子坠楼时,“托举哥”挺身而出;新冠肺炎疫情突袭,医务人员不顾安危,勇逆担当;学生面临辍学,家庭遭遇困难时,爱心团队慷慨解囊……一桩桩,一件件,层出不穷,不胜枚举。他们之所以能在时代的生活画卷上留下浓墨重彩的光辉一页,主要是因为他们把每天都当成“雷锋日”,把生活的舞台当成学雷锋的平台,使其习惯化、常态化,处处帮助人,时时做好事,不断传佳话,鼓舞激励人。在大量活生生的事例面前,那些“雷锋叔叔没户口,三月来四月走”和“雷锋精神不合时宜已经过时”等奇谈怪论的炮制者、鼓吹者、跟随者早已无言以对。
有位哲人曾如是说:“你若爱,生活哪里都可爱;你若恨,生活哪里都可恨;你若感恩,处处可感恩;你若成长,事事可成长。不是世界选择了你,而是你选择了这个世界。”与平民英雄和道德楷模相比,少数人眼里都没有需要帮助的人,即使守在现场,也懒得伸出援手,传递爱心。老人跌倒无人搀扶,歹徒行凶无人制止,招摇撞骗者无人戳破……这些行为不时冲撞刺激着我们的神经。这些人其实就是鲁迅笔下的所谓“看客”。如果这样的“看客”多了,我们所希冀期待的社会道德环境会好起来吗?其答案当然是否定的,与我们的愿望也是相悖的。事实告诉我们,只有多一些雷锋,少一些“看客”,多一些关爱,少一些冷漠,多一些奉献,少一些贪婪,才有利于营造良好的道德生态环境,让人感受到世界的美好,分享到生活的阳光,体会到社会的关爱与温馨。
2024-04-25 16:52:55
2024-04-25 16:49:21
2024-04-25 15:52:00
2024-01-26 09:11:53
2023-12-17 10:07:34
2023-11-03 08:45:22
聊城新闻网 2006-2023 版权所有 聊城市新闻传媒中心/聊城市政府新闻办公室 联合主办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7120180030 鲁ICP备09083931号 鲁公网安备 37150202000134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编号:115330086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鲁)字第720号
本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663509279 举报邮箱:lcxw@lcxw.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