锐评
要闻
视听
图说
热线
部门
县域
数字报
看电视
听广播

您的位置:首页>聊诚评 >

聊诚评丨虚假摆拍泛滥,莫让流量淹没真相

来源:聊城新闻网  2025-04-25 19:19:50
A+A-

  □ 赵鹏

  近日,一条“店员更换变质卤鸭躲过天花板坍塌”的视频引发热议。这个看似巧合的“善有善报”故事最初感动了许多人,但很快被发现是场骗局。空荡荡的卤锅、明显新贴的“卤”字标签、假扮顾客的工作人员,每个细节都证实了这是场精心策划的表演。

  令人担忧的是,这样的造假视频正在短视频平台上泛滥。一些创作者为了博取眼球,将助人为乐的故事包装成固定套路:扶老人必有意外回报,拾金不昧必获重谢。他们把人们朴素的善意当作流量密码,用虚假的剧情消费社会的信任。当这样的“正能量”充斥网络,我们开始用看戏的眼光审视现实:见到摔倒的老人,第一反应是寻找摄像机;看到需要帮助的人,下意识地期待戏剧性的回报。这种扭曲的认知,容易让人丧失判断力——既不敢相信眼前的善举,又对身边真实的温暖视而不见。

  这种虚假表演或许正在腐蚀社会的信任基础。当人们无法分辨哪个摔倒老人是真的需要帮助,哪个只是摆拍道具时,真正需要救助的人就可能被忽视。

  其实,真正的温暖往往就在我们身边:天还没亮就开始工作的环卫工人,小区里顺手帮邻居取快递的年轻人,公交车上默默给老人让座的学生。这些没有镜头记录的、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善意,才是社会最需要的正能量。

  平台和创作者应该明白,靠造假换来的流量终将付出代价,也将对社会造成不良影响。就像那个“网红支教老师”,不仅账号被封,还损害了真正扎根基层的教育工作者的形象。

  平台在此次事件中的快速反应值得肯定,但治理虚假内容仍需系统性努力。从技术层面,需要加强人工智能识别、数字水印等技术手段的应用;从规则层面,必须严格规范“虚构演绎”的内容标注标准;从价值层面,则应重构流量分配机制,避免算法无意中成为造假的推手。

  作为普通观众,我们的每一次点击、每一条评论都在塑造网络环境。对那些明显造假的“正能量”保持警惕,遇到可疑视频时要理性分析,发现真实的好人好事给予真诚鼓励——这些看似微小的举动,都在影响着内容创作的方向。

  善意不需要证明,那些不为人知的举手之劳,那些未被镜头记录的微小帮助,才是社会最珍贵的温情。当我们学会欣赏真实的美好,那些伪造的“正能量”自然就会失去市场。

编辑:苏永乐
审核:刘 飞
相关推荐


网友评论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聊城新闻网 2006-2025 版权所有 聊城市新闻传媒中心/聊城市政府新闻办公室 联合主办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7120240004 鲁ICP备09083931号 鲁公网安备 37150202000134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编号:115330086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鲁)字第720号
本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663509279 举报邮箱:liufei@lcxw.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