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赵宗锋
于碧水边扎营,看大河苍茫,听晚风拂柳,观繁星满天;在花海里徜徉,任芳香盈袖,与草木对话,休憩心灵……随着春日悄然而至,万物从沉睡中苏醒,焕发出蓬勃生机,美好纷至沓来。这般如诗如画的美景,如同无形的召唤,吸引着人们纷纷走出家门,欣然奔赴一场轻松惬意、自由自在的“微度假”。
聊城正是一个适合“微度假”的城市,有文之韵、水之秀、城之美,有良好的生态环境,更有发达的交通网络。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充分发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影响力,打造以城市漫游为核心的休闲微度假城市,重点发展城市旅游、乡村旅游、康养旅游,探索开辟数字文旅、低空旅游、冰雪旅游等产业“新赛道”。可以说,作为“江北水城·两河明珠”,聊城生态与文化资源禀赋优越,“微度假”产业发展未来可期。当然,面临的挑战同样也不少。比如,在温泉、湿地等资源活化和文旅产品创新上还存在不足,沉浸式体验少;在文旅业态上,还过多依赖节庆活动,相对单一,对年轻群体吸引力不够;在基础设施上存在短板,一些生态露营地配套设施相对简陋,公共卫生间少、停车难等问题屡见不鲜;品牌建设还在路上,与周边地区协调联动的机制也还不完善等。破解这些难点痛点,让来聊城的客人们更方便,更舒坦,感觉“性价比”更高,应该是我们长期的努力方向。
在推动“微度假”产业发展的过程中,需要我们引进更多好项目、好团队,加强跨界融合,实现业态焕新。需要我们破除思想壁垒,从游客的需求出发,完善基础设施,打造度假胜地,增加应用场景。当然,更需要我们立足自身特色,深挖文化内涵,形成个性十足的“微度假”品牌。我们要借助科技的力量,让人们更多地看到聊城、来到聊城,也要打造更多高品质的服务,让“过路客”变“回头客”,让“流量”转化为“留量”。
发展“微度假”产业不仅要“识微见远”,更要“积微成著”。这需要我们以无微不至的关怀和人性化的配套设施,让每一位到访者都深切感受到:在聊城的每一次短暂停留,都能得到用心对待,不虚此行。
2025-03-27 10:53:15
2025-03-26 15:49:54
2025-03-26 15:13:57
2025-02-13 10:19:29
2025-01-03 09:12:18
2025-01-03 09:11:38
聊城新闻网 2006-2025 版权所有 聊城市新闻传媒中心/聊城市政府新闻办公室 联合主办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7120240004 鲁ICP备09083931号 鲁公网安备 37150202000134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编号:115330086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鲁)字第720号
本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663509279 举报邮箱:liufei@lcxw.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