锐评
要闻
视听
图说
热线
部门
县域
数字报
看电视
听广播

您的位置:首页>聊诚评 >

聊诚评|莫让性格测试变成就业歧视

来源:聊城晚报  2024-06-28 09:21:20
A+A-
分享

  □ 张英东

  劳动者依法享有平等就业的权利,然而潜在的就业歧视却花样百出、屡禁不止。据《工人日报》报道,很多企业在招聘中除设置笔试、面试外,还要求求职者做性格测试,不少人因测试结果不合格错失心仪岗位。

  性格测试,诸如MBTI、九型人格等,其初衷在于帮助个人和组织更好地理解个体的性格倾向、工作风格及潜在能力,但它不应成为企业判定求职者是否符合岗位要求的硬杠杠,更不应成为就业歧视的“新马甲”。

  性格测试看似合理,却并不科学。诸多测试源于心理学理论,它们试图揭示人的内在心理机制,从而为岗位匹配提供理论支撑,但它们的设计和实施往往缺乏严格的科学论证。正如许多求职者反馈,这些测试结果往往难以全面、准确地描绘个体全貌,更不必说在短时间内捕捉求职者在长期工作环境中的表现。

  对性格测试过度依赖,可能导致对求职者全面能力的忽视,尤其是那些在测试中不善表达或不适应特定测试形式的求职者,可能因此被误判。更有甚者,性格测试可能被某些求职者“游戏化”,通过技巧而非真实自我反应来获取高分,进一步扭曲测试的本意。

  理想的招聘流程应包含多元化的评估手段,包括但不限于专业技能测试、案例分析、小组讨论、行为面试等,以期全面、立体地了解求职者的专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性格特质。这样不仅能更准确地把握求职者与岗位的契合度,还能有效避免单一测试导致的偏见与误判。尤其在当前社会背景下,强调个人隐私与数据保护,性格测试的应用更需谨慎。企业要确保测试过程的透明度,明确告知测试目的并尊重求职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同时妥善保管测试结果,防止信息泄露,保护求职者的隐私。

  诚然,性格测试可以提高企业的招聘效率。然而,企业在追求高效招聘的同时,也承担着社会责任。将性格测试作为招聘的硬杠杠,无疑增加了对求职者性格特质的过度解读风险,有可能构成隐性就业歧视。企业应审慎考虑性格测试的适用范围和方式,确保其真正服务于岗位招聘需求,而非成为阻碍人才流动的壁垒。

编辑:李明
校对:苏永乐
审核:刘 飞
相关推荐


网友评论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聊城新闻网 2006-2023 版权所有 聊城市新闻传媒中心/聊城市政府新闻办公室 联合主办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7120180030 鲁ICP备09083931号 鲁公网安备 37150202000134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编号:115330086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鲁)字第720号
本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663509279 举报邮箱:lcxw@lcxw.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