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赵宏磊
2024年吸引游客510余万人次,带动旅游收入40亿元;今年春节假期游客达72万人次,创历史新高……立足自身历史文化资源禀赋,以市场化模式加速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是临清文旅“出圈”的成功密码。
提升文旅产业集聚度
面对文旅资源松散问题,临清市探索资源整合、产业集聚新路径,加快打造大运河文化带示范样板。
临清市还以运河文化带和黄河故道文化带为轴线,整体打造乡村文化旅游带、生态休闲观光带;将16个镇街特色资源有机串联,打造工业文化展示、乡村田园休闲、文旅产业集聚等6个文旅主题展示区,高标准编制全域旅游规划,实现筑景成势、串珠成链。
为解决文旅项目少、链条短等问题,临清市以建设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为契机,把文旅项目纳入招商“大盘子”,高点谋划3类主题、30余个标志性文旅项目,重点推进运河风情园、钞关片区、国棉1960文创园等精品旅游重大产业攻关项目,推动产业由“一点红”到“全域红”。
聚焦市场趋势和消费需求,临清市通过组建文旅兴市专班、建立保障文旅高质量发展联动机制,三年梯次推进古城提升、智慧文旅等40项任务,完善“吃住行游购娱、商养学闲情奇”要素功能。同步打造东宛园最美商圈文化空间和“快进慢游”交通体系,提升旅游服务设施,织密游客“服务圈”,增强游客“获得感”。
提升文旅产业支撑力
近年来,临清市聚焦资金、人才瓶颈和资源活化度低等问题,走出了“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市场化运营路子。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在国有投资平台下设文旅公司,探索“政策金融+资本运作”多元融资模式,为钞关景区争取债券资金4400万元。搭建社会资本投资文旅项目机制,建设乾城食荟美食城,引导三和集团、新华地产投资7.9亿元建设宛园、乾城里美食街等景区设施,以政府“小投入”撬动社会“大资本”,社会资本投入占比超90%。
全面优化人才发展生态,创新“协会+非遗工坊、院校+文旅专业、项目+高端团队”人才引育模式,培养非遗代表性传承人247人;在山东艺术学院、临清工业学校开设“京剧班”;打造宛园产学研实践基地和演艺团队,培育非遗传承人、职业导游、专业演员1000多名。
为延长文旅消费链条,打破产业边界,临清市开发了红色旅游、生态旅游、民俗旅游、乡村旅游等融合互补发展模式,拓展了红色游、生态游、非遗游、研学游、康养游等特色旅游路线,推出临清贡砖、狮猫刻瓷等文创产品200多种。
提升文旅产业影响力
针对文旅投入周期长、效益转化慢等问题,临清市坚持久久为功、精耕细作,打造近悦远来的文化会客厅、旅游目的地。
临清市积极构建社会协同、全民参与的文旅服务机制,节庆期间广大市民“让食、让景、让路”于客,2000多名志愿者提供暖心服务,让游客乘兴而来、满意而归,实现城市和游客的双向奔赴,用“极致宠客”换“万众来临”。
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将人文要素融入城市长远发展规划中,充分释放“天下运河·非凡临清”“猫在临清·韵味食足”文旅IP吸引力,擦亮美食、京剧、狮猫、桑黄等“金字招牌”。
临清市积极构建“主流媒体、专业媒体、自媒体、社会组织、全民营销”为一体的多渠道营销模式,发挥文旅推介官、网红达人“引流”作用,邀请专业营销团队对临清美食文化宣传推介,掀起一波“游临清、享美食、赏运河”热潮,切实把“流量”转化为“留量”,把临清文旅的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胜势。
2025-04-09 09:55:55
2025-04-09 09:55:15
2025-04-09 09:54:37
2025-02-13 10:19:29
2025-01-03 09:12:18
2025-01-03 09:11:38
聊城新闻网 2006-2025 版权所有 聊城市新闻传媒中心/聊城市政府新闻办公室 联合主办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7120240004 鲁ICP备09083931号 鲁公网安备 37150202000134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编号:115330086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鲁)字第720号
本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663509279 举报邮箱:liufei@lcxw.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