锐评
要闻
视听
图说
热线
部门
县域
数字报
看电视
听广播

您的位置:首页>部门 > 文旅 >

重塑会通南北的文化标识——沿着运河访文庙的思考

来源:聊城晚报  2024-12-03 09:10:07
A+A-
分享

  作者访荆门上闸

  堂邑文庙博物馆

  □ 刘艳辉

  这次因为省第九届运河论坛的召开,我又来到向往的济宁,亲近先贤、感受儒家文化的春风细雨,探讨山东段运河文化在新时代的传承、应用和发展。大运河里流淌着中国文化自信,运河文化在不同的流经区域各放异彩。行走在运河两岸,走过村镇,走过文庙,我脑海中形成了今天汇报的主题:《重塑会通南北的文化标识,打造“会通驿站”文商旅品牌》。

  一、沿着运河访文庙,关注运河、文庙两种文化载体的交汇

  发源于齐鲁大地的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齐鲁大地的齐文化尚功利、求革新;鲁文化重伦理、重传统。孔子诞生在这片土地上,他的思想通过游历各国而逐渐成熟,建立了以“仁”为核心内容、以“礼”为规范形式的思想体系,而且他是倡导教育的,他认为,作为统治者,不能愚民,应该实施教育,统一世人的思想。

  思想需要着陆的土壤。秦始皇灭六国实现大一统,尊的是法家,孔子的理论没有用武之地。一直到西汉时期,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文化才被历朝历代尊崇。但是在历史长河的某个阶段,儒家文化也会遇到不被统治者接受的情况,宋宁宗时期,朱熹便被褫职出朝,还被弹劾以伪学欺人,“六经”也被禁止传播。

  沿着运河访文庙,发现儒家文化传播、传承的发展规律。儒家文化以“六经”、《论语》和祭祀孔子的文庙为载体,在历史长河中逐渐发扬光大。“六经”是《诗》《书》《礼》《易》《乐》《春秋》的合称。“半部《论语》治天下”表达出人们对孔子思想的推崇。治国以培育人才为重,历朝历代对儒家文化的尊崇,定调着这个社会需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学而优则仕”是学子们对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阐述。

  儒家文化的发扬光大,离不开一代代致力诠释和宣扬儒学的学者士仕。朱熹成为唯一非孔子亲传弟子而享祀孔庙的人,位列大成殿十二哲之一。

  儒家文化在传播传承的历史进程中,以文庙为文化地标,进行了符合时代发展的表达。

  文庙这个名称源自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740年)封孔子为“文宣王”,孔庙为“文宣王庙”,简称“文庙”。这个名称扩展了孔庙的外延,更好地诠释了其祭祀孔子、实施儒学教育的地标功能。孔子去世后第二年,鲁哀公将孔子故宅辟为寿堂,以祭祀孔子。

  文庙在全国各地的兴建是在汉武帝之后,这是文庙发展的一个重要历史节点;“庙学合一”是文庙发展的另一个重要节点。金代《博州重修庙学记》有段碑文:“方今朝廷尊崇先圣之道,建立学校,移风易俗,盖欲追踪三代之治。为守臣者不可不知皇上崇儒重道之德,意学者亦当勉力于学,以资时用,使风俗益厚,教化大行,不负在上者作兴之意也。”

  明清时期,州、府、县都有文庙,清代更是中国文庙发展的鼎盛时期——中国境内现存的孔庙建筑几乎都经历了清代大规模的维修、扩建。日本、韩国、马来西亚、新加坡等东亚、东南亚地区也有祭祀孔子的庙宇,到十八世纪,文庙已遍布世界各地。

  聊城各县(市、区)都有文庙,我家住聊城文庙附近,我还曾见过坍塌前的高唐文庙。阳谷文庙在修复时保留了老屋脊,清平文庙、堂邑文庙都是金大定年间始建。元代开通的运河和金大定年间建造的文庙,至今仍旧交相辉映。金代和元代分别是女真族和蒙古族建立的政权,他们是如何认知中国传统文化的?是否推崇儒家文化?这个问题可以在《金史》和《元史》中找到答案。

  女真族建立的金朝,统治中国北方119年,史志中留有他们关注民生、重视教育、尊崇儒家的记录。我注意到,大定年间对孔子后人“衍圣公”委任的兖州曲阜县县令是地方管理的实职。

  赐名会通河的元世祖忽必烈也是少数重视汉文化、推崇儒术的蒙古族统治者之一。忽必烈当藩王时就延聘宋朝老臣以及知识渊博的文人学士,向他们请教治理国家的道理。他在位期间,注重农桑、倡办学校,经济得以恢复、发展。

  沿着运河访文庙,有感慨,也有启示。春秋战国时期,文化思想“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而传播至今,像儒家文化这样传承发展和蔚然成风的少之又少。究其原因,既有国家层面的支持,也有其文化核心内容、传播研究队伍以及文化载体、展示平台等诸多方面的合力影响。这些对于运河文化的挖掘、展示、传播、应用都有借鉴意义。

  二、研究山东运河的文化内涵和地域特色,重塑会通南北的文化标识

  我们研究调研的方向是挖掘山东运河文化核心内容,探讨以什么载体进行展现。山东运河文化具有“会通南北”的地理优势和文化价值。我在翻阅历史资料时,发现京杭大运河山东段有一个历史留下来的统称“会通河”。清乾隆版的《山东通志》是这样定义“会通河”的:元之会通河自安民山至临清共二百里,则初开之济州河也,至明时重加疏浚,始统以会通目之。

  明代的谢肇淛在《北河纪》中收录了敖英(明正德年间进士)的《过分水有感》一诗:“龙舟前日往来轻,边马萧萧两岸鸣。憔悴会通河上柳,至今犹自怨南征。”会通河上柳,指明了这个河段就是会通河。明永乐九年(1411年),朝廷疏浚济宁到临清的河道,增加水利设施,恢复了会通河的畅通。

  流经齐鲁大地的京杭大运河的文化内涵用“鲁运河”这个名字已无法承载,应该恢复“会通河”之名进行运河文化的传播,宣扬山东运河文化的“会通南北”文化内涵,以此布局文化地标的建设,推进文旅项目。

  今年是大运河申遗成功10周年,《大运中国 非凡十年》庆祝直播活动启动仪式在扬州的中国大运河原点公园举办,我也应邀参加。春秋时期的邗沟是运河的起点,其历史价值、文化内涵、实用价值都因此彰显,这是扬州在运河文化中的宣传点,而该市宣传和传播的重点是运河文化在这个时代的应用价值。我们山东运河段该如何宣扬传承运河文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呢?我认为首先需扬会通河之名,打造“会通”系列文化地标。这个文化地标应该作为运河文化的新载体,可以把文化遗产转化为文旅资源。经多方考证,我在2023年提出把这个载体明确为“会通驿站”。在构想里,“会通驿站”是经济和文化的统一体,“会通驿站”系列具有文化地标展示、流量经济导引、运河演艺活动、驿站自驾服务等功能。根据地域文化特点、特产和非遗品类规划不同内容的“会通驿站”,但是它们之间有共同点,像儒家文化地标建筑文庙一样有统一的规制,“会通驿站”也要有共同的标配。希望“会通驿站”成为山东省落实文化“两创”的探索项目,在运河沿线发挥驿站的连接功能,整合沿岸城市的人文旅游资源,形成一个“流量经济”的绿色通道。

  三、打造“会通驿站”文商旅品牌,更新文旅布局,为山东大运河文化旅游提供服务保障

  当前,文旅产业因其高融合性和带动性,成为推动国家经济发展的关键力量。山东省运河沿线地市虽文旅资源丰富,但碎片化的文旅布局已经无法适应现代人的新需求。文旅产业在各地蓬勃发展,运河主题文旅项目不仅要创新,还应丰富多彩,增加公众的体验感和娱乐性。今年9月11日,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山东段)建设推进活动暨山东大运河文化旅游精品线路发布仪式在济宁微山县举行,10条山东大运河文化旅游精品线路在现场发布,致力于打造“听得见、看得着、可触摸”的山东大运河文化休闲体验之旅。沿着大运河游山东,每条线路都在五地市选了景点,5天以上的行程安排,为构想的“会通驿站”系列提供了应用空间。如果运河沿线五地市都有“会通驿站”,就可以为活动参与者提供更好的文旅体验;山东运河一盘棋,配套内容跟得上,活动组织效果可以事半功倍。

  希望“会通驿站”应时而生,丰富大运河公园项目,让鲁风运河绽放时代光彩。

  (本文系作者在山东省第九届运河论坛上的发言,图片由作者提供)

编辑:李明
审核:刘 飞
相关推荐


网友评论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聊城新闻网 2006-2023 版权所有 聊城市新闻传媒中心/聊城市政府新闻办公室 联合主办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7120180030 鲁ICP备09083931号 鲁公网安备 37150202000134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编号:115330086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鲁)字第720号
本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663509279 举报邮箱:lcxw@lcxw.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