锐评
要闻
视听
图说
热线
部门
商城
县域
数字报

您的位置:首页>部门 > 文旅 >

文化“两创”在聊城丨释放文化“两创”新活力——文化“两创”在聊城系列报道之二

来源:聊城日报  2023-11-29 16:21:46
A+A-
分享

  第四届中国国际文化旅游博览会聊城展区。郝川 摄

  城水相依,古韵今风;老街店铺,复古文艺;特色民宿,时尚摩登……行走在聊城的大街小巷,移步换景,让人真切地感受到这座城市的“文化脉动”。

  如何让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内涵丰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焕发出新的光彩?如何让文化“两创”融入日常生活,让百姓喜闻乐见,形成精神共鸣?每个城市都有不同的答案。

  聊城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依托文化资源优势,寻找传统文化与公众之间的融合点,用现代元素丰富传统文化内涵,塑造具有本地特色的文化品牌,涵养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文化自信,谱写优秀传统文化“两创”的新篇章,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需求。

  非遗出“深闺”——“两个体系”推进文化传承

  中国葫芦文化博物馆。朱玉东 摄

  雕刻着精致花朵的葫芦茶叶罐、刻有吉祥图案的香罐、用烙画技艺做成的观音葫芦……在中华葫芦文化园里,各式各样的葫芦争奇斗艳、大放异彩。

  葫芦,谐音“福禄”,寓意福禄双全、富贵吉祥。东昌葫芦雕刻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我市挖掘葫芦产业价值与文化内涵,建强葫芦产业链条,葫芦销售额占全国市场份额的75%,年综合效益达16亿元。如今东昌葫芦远销海内外,成为聊城一张独特的文化名片。

  如果说时光是一幅长卷,非遗则是跃然纸上的历史再现。聊城有2500多年的建城史,底蕴深厚、文脉绵长,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拥有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70余项。

  近年来,我市落实“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要求,坚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积极打造非遗产业化发展体系和市场化营销体系,实现产业化发展项目35项,自主经营创收项目69项,培育有产业化发展潜力项目10项。

  11月5日,冠县崇文街道前董固村,蛤蟆嗡古装戏《一言千秋》首次与观众见面。“每年至少出一部新戏,每天两到三场演出,已经成了剧团的家常便饭。一辈辈的文化留下了,一代代往下传,这才好呢。”冠县超艺蛤蟆嗡剧团团长梁云超说。

  杂技表演。商景豪 摄

  我市健全政策保障、保护、传承体系,将非遗传统表演类项目聊城杂技、山东梆子、蛤蟆嗡纳入“一村一年一场戏”文化惠民演出政府采购范围。各级建立了陈列馆、展览馆、传习所等非遗传习展示场所,承担收藏、陈列、宣传、交流、体验等功能,推出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研学教育和传承推广活动。

  非遗融入生活,需要不断吸纳新鲜力量。我市印发《“山东手造·聊城有礼”推进工程实施方案》,建立集产销研、宣传展示体验于一体的“山东手造·聊城有礼”产业体系,描绘着优秀传统文化“两创”背景下的水城“百工图”。

  东阿阿胶中医药系列、“聊城新三宝”等一批兼具实用性和文化内涵的非遗商品走进“聊城有礼”品牌矩阵,富有创意的方式,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增强自身传承发展能力的同时,成为促进经济发展的新亮点。

  文旅“破圈出彩”——多业态演绎传统与时尚“和鸣”

  聊城市首届青年音乐周。朱玉东 摄

  黄河、运河在聊城交汇,赋予这座城市厚重的历史和独特的气质,创造了昔日辉煌和今朝美景。

  聚焦“两河”战略,我市深化拓展文旅营销新路径,构建“两河之约”文旅品牌,以文化人,以文惠民,培育形成文化“两创”空间展示新标杆,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重获新生、重现光彩。

  “我家门前有条河”系列文化旅游活动,引人入胜,让艺术创作传播展示转化为一场聊城“两河文化”的体验之旅;黄河大集,四季变换,除了有吸引老人、孩子的特色产品和美食外,还有吸引年轻人目光的新玩法。

  打造特色旅游线路和网红打卡点,丰富文旅产品供给,让更多文旅资源“破圈出彩”,这既是聊城创新推动优秀传统文化“两创”落地生根的生动缩影,也是以优质资源丰富文化生活,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焕发新时代光彩的鲜活写照。

  我市出台《大力提振文化和旅游消费的政策措施》,形成保发展、促消费的政策保障体系,依托沿线旅游景区、特色街区、传统村落、文化场馆等,推进资源活化利用,打造文旅市场新IP。

  聊城铁塔商圈夜景。田柏林 摄

  老城区米市街历史上因漕运兴盛成为粮食物资集散地,孕育传承了独具特色的商埠文化。如今,改造提升后的米市街,引入了咖啡厅、设计公司等新兴消费业态。在文化创意的加持下,老街区名气越来越大,吸引不少消费者前来打卡。

  同承非遗之风,共飨人间烟火。9月28日至10月6日,临清市成功举办2023中国大运河(临清)非遗美食文化季活动,完美融合非遗、国潮和美食等文旅元素,丰富中秋国庆“双节”假日旅游供给,得到广大媒体、市民和游客频频点赞。“双节”期间,全市共吸引游客80万人次,带动假日消费约2.6亿元。

  我市丰富旅游产品供给,构建梯度化产品体系,提升消费体验。大力发展夜间旅游,打造夜游、夜赏、夜宴、夜购、夜演、夜品、夜宿等多样化消费产品;积极开发“微度假”“微旅游”产品,大力发展近郊游、休闲游,建设房车、自驾车露营地,举办露营节、音乐节,推出自驾、骑行、徒步大赛等休闲产品;整合农业、工业、教育、红色、生态等优质资源,打造中医药健康旅游、红色旅游、研学旅游产品体系,展现聊城人文魅力新活力,丰富了“两河文化”体验之旅内涵。

  以文惠民——诗和远方双向奔赴

  夜游聊城水上古城。朱玉东 摄

  走进聊城古城,去寻觅一片心灵归处,海源书房是不错的选择。

  我市持续推进“书香聊城”建设,用好海源阁这一宝贵资源,加强古籍文献整理研究,强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打造彰显聊城特色的文化名片“海源书房”。从闻名海内外的四大藏书阁到如今温馨精致的图书馆,“海源书房”已融入城市血脉,成为新晋网红打卡地。

  今年,我市新增21家城市书房,评选出11家“最美海源书房”,并对15家验收合格的海源书房给予资金扶持,图书馆、文化馆总分馆制得到全面落实,公共文化云和数字图书馆建设加快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更加便捷。

  每到周五下午,冠县武训希望小学的孩子们都会兴奋地换上花鼓服,拿起伞、锣、鞭等演出道具,在柳林花鼓传承人的指导下,操练起这项热闹非凡的传统技艺。

  冠县武训希望小学的花鼓少年们。田柏林 摄

  推进非遗传承与现代教育体系、公共文化服务相结合,利用非遗月、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及传统节日,常态化开展非遗进校园、进社区、进商场、进军营等普及性活动,推动非遗融入民众日常生活,促进非遗在社区建设、文化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等领域发挥积极作用。

  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发展,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我市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将公共文化服务与文化“两创”相结合,着力保障和丰富群众文化生活。今年以来,我市扎实开展全市群众文体生活满意度提升工程。截至9月底,全市自然村文体广场、文化活动室覆盖率均达到99%以上,公共文化服务更加便捷。深入实施文化进万家、送戏下乡、“5个100”等文化惠民工程,常态化开展“四季村晚”活动,茌平区贾寨镇耿店新村入选文化和旅游部全国冬季“村晚”示范展示点。

  “两创”让文化更贴近生活,更滋养人心。源源不断的精神食粮,引领广大人民群众把思想统一到为新时代新征程干事创业的步调上来,增强文化自信,凝聚文化力量。文脉绵延,芳香馥郁、历久弥新,正为城市高质量发展提供着滋养。

  文/记者 胡欣

编辑:顾杨洋
审核:刘 飞
相关推荐


网友评论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聊城新闻网 2006-2023 版权所有 聊城市新闻传媒中心/聊城市政府新闻办公室 联合主办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7120180030 鲁ICP备09083931号 鲁公网安备 37150202000134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编号:115330086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鲁)字第720号
本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663509279 举报邮箱:lcxw@lcxw.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