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蓬勃发展的精神动力,习近平文化思想厚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沃土壤。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曲阜发出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号召,提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重大方针。
作为黄河和大运河的交汇地,聊城推进优秀传统文化“两创”,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条件。我市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把文化“两创”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坚持守正创新,深耕人文沃土,聚力打造文化“两创”新标杆,为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贡献聊城力量。市委提出立足打造山东服务融入新发展格局的西部“战略支点”、山东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两河明珠”城市定位,通过持续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文化“两创”成为创造美好生活、提高城市品位、增强区域竞争力的重要载体。
《聊城日报》推出文化“两创”在聊城系列报道,共三篇,分别为《打造文化“两创”新标杆》《释放文化“两创”新活力》《探索文化“两创”新路径》,全景式展现我市文化“两创”的做法、经验及成效,敬请关注。
聊城中国运河文化博物馆。朱玉东 摄
茫茫九派流中国,纵横当有凌云笔。
聊城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文化资源丰富、文物遗迹众多,文化“两创”基础雄厚、资源丰富,正逢其时、正得其势,我市深入挖掘当地宝贵的历史文化资源,让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光彩重生。
以重大活动重大项目为着力点
——文化“两创”更出众
4月13日—14日,全市首次重点文旅项目现场观摩火热开场,2天时间,22个文旅项目集中展示,这既是一次比学赶超的同台竞技,也是一次看家底摸实情的起底调研,它激发的文化“两创”、文旅兴市的热情持续燃烧。
聊城水上古城。商景豪 摄
“两河文化”、中医药康养文化、农林水绿色文化、冀鲁豫边区红色文化、特色农业、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都是散落在聊城大地上的明珠。今年以来,2023“两河之约”聊城推广季、全市重点文旅项目观摩、全市旅游发展大会等活动一个接一个,这些重大活动成为串珠成链的妙手、点石成金的神笔。在今年全省文化和旅游工作会议上,我市是作典型发言的四个城市之一,有11项改革创新案例在全省推广。
活动牵引,更有项目推动。今年,我市确定了聊城水上古城文化保护和传承利用等40个实施类重点项目、海源阁藏书文化展示园等52个谋划类重点项目、水上古城景区创建国家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等44个创建品牌类项目。项目如峰聚,发展如潮涌,今日之聊城,文化“两创”破浪前行。
以提升城市品位为出发点
——文化“两创”更出色
11月15日—16日,2023海外华文媒体交流团走进聊城,聊城水上古城、中国阿胶博物馆、阳谷水浒文化系列园区等地让来宾惊叹不已。埃及“中东头条”董事长马强用“新奇、好奇、期待”形容聊城之行,他说:“‘江北水城·两河明珠’果然名不虚传,我会多宣传聊城,让更多海外华侨华人了解聊城、走进聊城。”
中国阿胶博物馆晾胶工艺展示。贾新伟 摄
区域发展,既要有硬支撑,也要有软实力;城市形象,既要有骨架,也要有血肉, 大力推进文化“两创”,是对历史的致敬,也是创造美好生活的现实需要。今年以来,聊城立足打造山东服务融入新发展格局的西部“战略支点”、山东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两河明珠”城市定位,抢抓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和黄河流域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机遇,着眼文化“两创”,立足全域旅游,构建起以水上古城为核心,大运河、黄河文化旅游带联动的“一城两带”发展格局,让更多人奔向“诗和远方”。
作为黄河下游和运河沿线重要节点城市,聊城是大运河、黄河文化旅游带的交汇叠加区,建设国家文化公园和文化体验廊道,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转化利用的应有之义。9月22日上午,“两河古镇村 廊道新体验”大型融媒采访启动仪式在临清市魏湾镇李圈村举行,采访团成员陆续对聊城48个古镇村及9个省文化体验廊道重点村进行沉浸式、体验式、行进式采访,一段关于乡村、梦想与奋进的古镇村文脉探索之旅从这里开始。
东阿县艾山卡口附近黄河航拍。田柏林 摄
周虽旧邦,其命维新。今年以来,聊城的考古发掘工作为了解鲁西地区的史前文化形态、探索黄河中下游文明起源提供了丰富的考古学资料;聊城文化研究中心、聊城运河文化研究中心、聊城黄河文化研究中心为“两河文化”探源工程提供了研究平台;中国大运河文旅融合发展高峰论坛、黄河运河流域高质量发展论坛为研究“两河文化”提供智力支持;黄河文化重大研究专项课题推出一批标志性黄河文化研究成果。
文化“两创”的星火,已呈燎原之势。
以赋能高质量发展为落脚点
——文化“两创”更出彩
万物有所生,而独知守其根。文化遗产是历史的最有力见证和最具说服力的载体。我市文化资源十分丰富,而只有将更多文化遗产、文化资源、文化要素融入现代生活,才能实现高质量发展和文化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双向奔赴。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东昌府木版年画。朱玉东 摄
今年,我市统筹2047万元文保资金,用于山陕会馆修缮保护等9个文保工程,推动国有博物馆建设,实现县级博物馆全覆盖,把文博场馆打造成为有品位、有体验、有温度的文化客厅。我市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发展现实文化有机统一起来,争取各级保护传承活动补助资金332.1万元,对100项市级非遗进行专业视频拍摄,创新开展“非遗四进”工作,通过非遗进景区、进校园、进乡村、进社区,不断扩大非遗影响力。目前,省级黄河文化(聊城)生态保护区创建工作正加快推进,更多的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动起来”。
“江北水城·两河明珠”城市品牌的打造,需要更多文化“两创”品牌的支撑。近年来,我市持续打造“两河之约”文旅品牌、“我家门前有条河”推广品牌、“山东手造·聊城有礼”特色品牌,不仅让非遗活起来,更让文创产品火起来,东昌葫芦、木版年画、东阿琵琶,不仅是活态传承下来的传统文化、传统技艺,也成了各地极具特色的文化名片。文化“两创”促进了文旅兴市,1—8月份,全市34个重点景区接待游客1558万余人次,同比增长182.34%,实现营业收入3.42亿元,同比增长210.64%。
李圈村红色教育基地内景。商景豪 摄
文化“两创”,流光溢彩。让更多的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文旅经济、文化产业就能激发出源源不断的灵感和动能,就能成为推动聊城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一股清流。
文/记者 朱海波
2023-11-27 17:23:59
2023-11-27 17:20:36
2023-11-21 19:03:55
2023-11-03 08:45:22
2023-11-02 10:15:16
2023-09-15 18:08:33
聊城新闻网 2006-2023 版权所有 聊城市新闻传媒中心/聊城市政府新闻办公室 联合主办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180030 鲁ICP备09083931号 鲁公网安备 37150202000134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5330086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鲁)字第720号
本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663509279 举报邮箱:lcxw@lcxw.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