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日,位山湿地公园草木丰茂,林地、湿地接连成片,构成一幅美丽的生态画卷。■ 本报记者 许金松
■ 本报记者 夏旭光
“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很高兴在这盛夏之时,与大家一起分享‘位山灌区水利风景区’的美好。黄河奔腾不息、源远流长,灿烂文化因‘河’传承;大运河沟通南北、贯通古今,美好生活应‘运’而生。这两条举世闻名的河流在聊城交汇,让仁爱忠信的齐鲁文化和慷慨悲歌的燕赵遗风在这里碰撞,让代表农耕文明的黄河文化与代表商业文明的运河文化在这里融合,让聊城映照在湖光水韵中、行走在典籍古迹中、浸润在礼义大道中,创造了昔日辉煌和今朝美景,推动聊城迈入了高质量发展的‘黄河+大运河时代’。”7月27日,由水利部和农业农村部联合主办、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承办的“水美中国——第二届国家水利风景区高质量发展典型案例推介发布活动”上,位山灌区宣讲人、聊城市新闻传媒中心主持人何伟通过直播向全国人民推介这一方水美。
本次活动通过“现场推介+网络直播”的方式,推介了10个国家水利风景区高质量发展典型案例。作为全国标杆景区,位山灌区水利风景区向全国人民展示聊城水文化的独特魅力,现场分享景区的治理经验、推介当地特色产品。推介会上,主办方正式授予位山灌区水利风景区“国家水利风景区高质量发展标杆景区”奖牌。
作为全国第五大灌区、黄河第二大灌区、山东省最大的灌区,位山灌区设计灌溉面积540万亩,不仅担负着农业、人饮、生态和工业等多元化供水任务,同时承担向河北引黄入冀(补淀)等跨流域调水任务,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中发挥着重要水源支撑和基础保障作用。
近年来,位山灌区以“建设全国一流的现代化灌区”为奋斗目标,以黄河文化、水利文化、灌区精神融合为主线,以工程改造、生态改善为抓手,深入打造集水利功能、生态保护、旅游休闲、文化展示、科普教育于一体的全域景区,谱写了水利之美、生态之美的新华章。
“关上门闭上窗、不误晚上喝泥汤”“一天二两土,白天不够晚上补”,这是全国最大沉沙池——位山灌区沉沙池过去的真实写照。利民之事,丝发必兴。灌区坚持人民至上,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新建60多公里道路,增植2500多亩防风固沙林带,建成位山黄河公园,灌区生态功能显著增强、生物多样性明显增多,乡村旅游、特色采摘、农家乐、民宿等趁势发展,年均接待游客40多万人次,群众人均可支配收入由不足千元提高到2万元以上,原来的“遍地流沙、生活贫困”华丽蝶变为“绿水青山、金山银山”。
生态兴则文明兴。灌区蜿蜒渠系勾勒出景区图画。通过岸线综合治理,原来环境脏差、垃圾乱弃的渠岸变成“花堤”“翠堤”“廉堤”等带状公园,形成“一干渠·乡村绿道”“二干渠·城市漫道”“三干渠·楷模大道”。百余公里堤防长廊生态盎然,“水·堤”文化广场点缀各处,文化展览、研学活动、红色教育多频开展,灌区水利风景区让聊城水更清、天更蓝、城更美……
历史是根,文化是魂。
聊城悠久的历史文化正是灌区水利风景区的深刻背景烙印。黄河像母亲一样哺育着聊城沃土,给予了这座城市生生不息的力量。位山灌区水利风景区依托灌区骨干工程而建,三渠并行,蜿蜒曲折,河、渠、湖水体景观多样,特色鲜明;动植物资源丰富,生态环境优良,水质达到国家二类水标准;红色文化、廉洁文化特色鲜明,入选《红色基因水利风景区名录》。景区融合工程、生态与文化,集弘扬水利精神、保护黄河文化、传承红色基因于一体,形成“水利+”发展模式,成为聊城及周边区域红色与沿黄生态文旅新名片。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两河交汇,便是东昌。”聊城就像一叶扁舟,从遥远的历史中驶来,向着美好的明天进发。如今的聊城,西通东融、北接南联,综合立体大交通呼之欲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等重大战略叠加落地,对外开放、产业发展日新月异,古韵今风、蓝绿交织恬静惬意,“两河明珠”之城越发闪耀。
聊城诚挚发出“两河之约”,欢迎大家到聊城来,泛舟品茗,相约在历史的烟波浩渺中,相约在别样的人间烟火中,感受水之秀、文之韵、城之美。
2023-08-09 10:40:57
2023-08-09 10:30:50
2023-08-09 10:27:58
2023-08-01 14:55:58
2023-07-13 16:32:19
2023-06-20 16:41:40
聊城新闻网 2006-2023 版权所有 聊城市新闻传媒中心/聊城市政府新闻办公室 联合主办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180030 鲁ICP备09083931号 鲁公网安备 37150202000134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5330086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鲁)字第720号
本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663509279 举报邮箱:lcxw@lcxw.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