锐评
要闻
视听
图说
热线
部门
企业
商城
县域
读报
专题

您的位置:首页>部门 > 文旅 >

明代官印消失四百年后重见天日 在聊城展出第一天有近300名市民观展

来源:聊城晚报  2023-03-14 15:09:31
A+A-
分享

  文/图 本报记者 马永伟

  “这枚明代官印虽然遭遇意外掉入水中,经历了四百年风雨的洗礼,但是它至今几乎完好无损,我还能看清楚上面的字,这充分体现了古人的智慧,也让我感受到中华文化底蕴之深厚。”3月10日上午,在东昌府区博物馆参观了国家二级文物——明代分巡东昌道印后,来自聊城四中的初一学生刘嘉赟发出这样的感慨。

04512792-e83f-4bcf-9c54-d839771c6e75.jpg

聊城四中的学生正在参观明代分巡东昌道印

  当日,“方寸百年”湖北省天门市博物馆馆藏国家二级文物分巡东昌道印专题展在东昌府区博物馆开展。此次展览内容非常丰富,分为六个部分,分别为明代地方行政机构的变迁、“道”的出现和发展、分巡东昌道印的介绍、湖北省天门市博物馆的介绍、明代其他官印的图片欣赏,以及东昌府区博物馆馆藏的元末农民起义军的官印——管军总管府印展出。

  记者在展出现场看到,明代分巡东昌道印材料为铜质,虽历经四百年风雨,目前仍保存完好。印台为方形,边长8.2厘米,厚1.3厘米,印柄高9.8厘米,柄厚1.6厘米,重1.246千克。印面阳刻九叠篆书“分巡东昌道印”,印背左边刻“万历十一年十二月 日”“礼部造”,右边刻印释文“分巡东昌道印”,印墙左侧刻“萬字二千四十四号”,印背文字均为阴刻楷书。

63c9ddf1-f8a3-4d37-a044-8245213813e.jpg

明代分巡东昌道印

  据了解,这枚明代官印的发现,是文物考古工作的一次奇遇。

  1972年,湖北省天门市博物馆干部在天门干驿镇郊区宣传文物保护政策,偶遇一村妇在卖一枚铜印,他便花20元买了下来。至于该印是什么朝代的,有什么来历,当时均不得而知。

  后来,工作人员在档案馆的《湖广要典》中找到了谜底——

  据载,明代万历年间,吏部尚书周嘉谟(现天门人)有个得意门生叫张春廷,出任山东东昌府巡按一年后到武昌办事,特乘船到天门干驿探访恩师周嘉谟的故居。船到沉湖中雷电大作,官船被冲翻,张春廷被水手救上岸,而官印失落湖中。

  经两天打捞,官印杳无踪迹。不久,张春廷再次赶到干驿,在沉湖边建了一座六角亭,取名“失印亭”,并立石碑记载此事。据说,张春廷还因此被罢官。

  “天门市博物馆提供的信息显示,‘失印亭’及石碑毁于1942年。不过,官印坠湖四百年后,在天门干驿沉湖畔的‘失印亭’遗址附近被发现,重见天日。”东昌府区博物馆副馆长李叶介绍说:“今年2月17日,天门市博物馆和东昌府区博物馆就借展分巡东昌道印举行签约仪式,3月10日在东昌府区博物馆展出第一天就有近300名市民观展。”

  “今天参观明代官印,深深认识到聊城的历史文化博大精深,并了解了一段文史佳话。同时看到明代工匠在冶炼、篆刻、书法等方面的精湛技艺,进一步提高了我们学习研究中华民族历史的兴趣,受益匪浅。”现年70岁的市民滕新录感叹道。

  “本次展览除了让市民了解明代东昌道的制度,也让大家直观清晰地看到元、明两代铜质官印的不同。”东昌府区博物馆副馆长李叶说,“希望这枚铜印能够成为天门和聊城文物交流互鉴的‘形象大使’,筑牢两座城市交往的友谊桥梁。”

【编辑:任玉伟】
相关推荐


网友评论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聊城新闻网 2006-2023 版权所有 聊城日报社/聊城市政府新闻办公室 联合主办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180030 鲁ICP备09083931号 鲁公网安备 37150202000134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5330086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鲁)字第720号
本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663509279 举报邮箱:lcxw@lcxw.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