锐评
要闻
视听
图说
热线
部门
企业
商城
县域
读报
专题

您的位置:首页>部门 > 文旅 >

聊风俗丨过大年风俗多,半月天天有讲究

来源:聊城晚报  2023-01-17 14:34:33
A+A-
分享

liaofengsu-1.jpg

  本报记者 陈金路

  过了腊月二十三,家家忙着过大年。春节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新年”“新春”“过大年”。“在民间,人们一直认为春节才是一年的开始。”1月14日,聊城民俗研究者孙小辰表示,春节是一家人大团圆的日子,也是一年中最为隆重的节日。聊城民间认为,从上一年腊月最后一天开始,直到正月十五,均为“过年”,连续庆贺半月以上。

hua0.jpg

20世纪下半叶聊城农村过年时的场景。 王发社 作

  过年准备事项多 除夕除祟有传统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每天的吃穿都像在过年。因此,对过年的期盼与惊喜似乎越来越淡了。“20世纪后半叶,当时聊城人的生活条件不太好。闲了一冬、熬了一冬的人们,虽然有为筹措过年花费的困惑和压力,但是多数人对过年还是有极大兴趣的。”聊城民间文史研究者刘洪山说,那时候,过了腊八,各家都开始准备过年,磨面、碾米、轧黄米面、换油换酒,同时还要变卖粮食、柴草、鸡羊猪等用各种办法“换钱”。过了腊月二十三,开始赶年集,买祭神、祭祖和年后招待亲戚的荤素副食、蔬菜。妇女们蒸制花糕、枣山、财神饼、馒头、米面团、粘窝窝,包粗面大蒸饺、菜团等面食,囤放起来,足够整个正月里食用。还要准备充足的炸丸子、藕盒、地瓜盒,蒸焖子,炖肉等,用来祭祖和待客。再就是要置备祭奠用的香、黄表、元宝、锡箔、鞭炮、冥纸、蜡烛,门神和写对联的红纸等。

  除夕当天上午和中午,基本就把春联贴好了。下午将家堂轴子挂在正房中央,安放好香炉、蜡扦子,挂上桌围。然后,男丁们请列祖列宗回家过年。请祖宗回家后,摆上供品,点着蜡烛,烧香烧纸,全家磕头。然后,男人们手持点燃的香,到同宗各家,一户不漏地“散香”,就是给各户回家过年的先祖请安致敬。除夕当晚吃饺子时,要先盛一碗敬天地,再盛一碗敬灶君,然后盛一碗敬祖宗。吃完除夕饺子,置办好酒菜,端到近支的长辈家、家堂轴子前,寓意子孙们在先祖面前团聚。结束后,抱湿柴在灶门前点火熰烟,谓“熰祟(秽)”,祈求除掉来年祟(秽)患。除夕夜里各种神案燃香不断,至午夜,摆供、煮水饺、斟酒、烧纸、上香、放炮,全家人向各神位、先祖神位跪拜磕头,谓之过年。

hua2.jpg

20世纪下半叶聊城农村过年时的场景。 王发社 作

  正月初一到十五 每日习俗有讲究

  聊城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孙雪岩表示,农历正月初一是春节的主日。按照聊城习俗,当天人人穿新衣、戴新帽。起床比平时早,预示着来年会勤劳、有福气。起床后,人们便开始张罗煮饺子,饺子煮好后,先盛出几碗敬天地祖宗,同时放鞭炮,然后吃早饭。饭后,长辈待在家里迎接宾客,年轻人走出家门向街邻亲友拜年。旧时拜年都跪地磕头,现在以鞠躬为主。人们若在途中相遇,不论亲疏,必拱手作揖,互祝新年。民间禁忌,初一不能动用扫帚,不能倒垃圾,不能向外泼水,否则会带走运气、破财。如果一定要扫地,要从外头扫到里边。也不可以打碎物品,如果打碎了东西,得赶快说声“岁岁(碎碎)平安”或“落地开花,富贵荣华”。

  按照传统民俗,正月初二这天,家中有先人去世未过三年的,亲戚朋友都来,中午置办供品到坟上祭奠。这一天,出嫁的女儿回娘家,夫婿同行,因此俗称“迎婿日”,也叫“走丈人”。回娘家的女儿必须携带一些礼品和红包,分给娘家的小孩,并且在娘家吃午饭。正月初三、初四在农村则是走亲戚的日子。正月初五俗称“破五”,因之前诸多禁忌过此日皆可破而得名。初五之前有很多禁忌,如妇女不能出门走亲戚,也不能动刀尺做针线,不准用生米、生面下锅。过了这天就不再忌讳。“破五”要“赶五穷”,包括智穷、学穷、文穷、命穷、交穷。人们黎明就起床,放鞭炮、打扫卫生,称之为“打穷气”。这天民间通行的食俗是吃饺子,俗称“捏五”。城镇商铺则把初五这天定为财神生日,这天开门营业为开市大吉,人们放鞭炮,祭祀财神,吃象征元宝的水饺,希望生意兴隆、财源茂盛。初六各行各业正式开张营业。初七是人日,即人的生日。据记载,由初一开始,上天创造万物的次序是“一鸡、二狗、三猪、四羊、五牛、六马、七人、八谷”,因此初七就是人日。这天一般吃面条,寓意来年一家人顺顺当当,家长不能在这一天教训孩子。正月初八,家家户户吃花糕,俗称“八花糕”“八登高”,取“糕”之谐音为“高”,意即企盼步步登高。聊城一些县市有妇女正月初七、初八、初九不走亲戚的习俗。

hua1.jpg

20世纪下半叶聊城农村过年时的场景。 王发社 作

  农历正月十五日 走上街头去赏灯

  农历正月十五日为元宵节,它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因此又叫“上元节”。孙雪岩表示,正月十五又是新年的尾声,人们一致认为过了正月十五,才算是过完了年。

  因为正月十五家家吃元宵,所以得名“元宵节”,它象征着阖家团圆。这天的主要活动是赏灯,所以元宵节也称灯节。俗话说,“春节家里过,元宵节街上过”,这句话的意思是,元宵节当天主要街市张灯结彩,人们纷纷走向街头赏灯。

  聊城在唐朝时就有十五赏灯之俗。清初,东昌府、临清州、阳谷县会举行3天的灯会。光岳楼每逢元宵节前后3天都会高挂起数百盏彩灯,古城四个城门披彩,运河两岸十几个省的商行、会馆均各放异彩。远望东昌府城,光芒四射,有“不夜城”的美称。据《东昌府志》记载,当时彩灯花样繁多达百种。时至今日,元宵节前后几天,还有民间组织的戏班演戏、龙灯会,并有秧歌、竹马等娱乐活动,俗称“闹元宵”。聊城近几年组织了古城灯展,夜幕降临,古城沿街灯火辉煌、火树银花,热闹非凡,吸引了大批民众走向街头欣赏、游玩。刘洪山表示,正月十五在农村称“小年(下)”,也要烧香、上供、放鞭炮。

  在城里,元宵节时有灯棚,街上各家商铺住户也都挂灯,人们都去观灯。在乡下是观面灯。面灯是用除夕夜包饺子留下的面块捏成,按月捏角,闰月捏十三个角。中间用秸秆缠棉花做捻,添上油点燃,用托盘端着面灯,照遍全家各屋、场院、拴牛桩等各个角落,以示灭掉各种邪恶、秽祟。

【编辑:任玉伟】
相关推荐


网友评论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聊城新闻网 2006-2023 版权所有 聊城日报社/聊城市政府新闻办公室 联合主办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180030 鲁ICP备09083931号 鲁公网安备 37150202000134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5330086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鲁)字第720号
本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663509279 举报邮箱:lcxw@lcxw.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