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夏旭光
蜿蜒悠长的街巷、白墙黛瓦的砖墙、清新雅致的院落、构思精巧的文创店铺……国庆假期期间,在聊城水上古城景区,各具特色的文创商店、文艺节目和文化展演等让市民大饱眼福。
为了让城市更宜居,让百姓更满意,我市大力推进古城区业态活化工作,为这座千年古城赋予了新的生机和活力。古城区越来越具有人文情怀和生活气息,越来越具有历史的厚重和温暖。
在活化改造后的原聊城县家具厂内,多个项目入驻,成为市民争相“打卡”的网红地。 ■ 本报记者 叶晨雯
烟火东关街 活力与味道共生
10月6日晚,焕然一新的东关街华灯初上、人来人往,奶香烤馒头、一耕火锅等网红店门口,多名顾客排队等待;众多商铺外墙上,一幅幅再现几十年前市民排队购买商品、一家人包水饺等场景的墙绘吸引了众多市民的目光……
今年以来,我市以保护规划为核心,以基础设施提升为重点,以交通梳理为支撑,开展城市更新行动,大大提升了东关街周围的人居环境,释放了城市活力。东关街的商业业态,既注重保留老城的味道,又充分考虑民众生活需求,以求和谐共处。既有百货商店、早餐店、轻餐饮、特色小吃等与民同乐的老字号和休闲业态,又有书店、书屋等市民喜闻乐见的新型业态,满足群众物质和精神文化需求,提升了街区的活力。而在融入新业态的同时,东关街也保留了原有的老城“烟火气”和居民原有的生活习惯,构成了老东关味道。
古城要保护,也势必要发展。古城的保护与活化利用在本质上是紧密关联的,只有通过活化利用,才能使其真正具有生命力。当下,古色古香的牌楼,栩栩如生的彩绘,与街道融为一体的配套设施、多业态的经营门店不仅让东关街拥有了烟火气,还饱含了浓浓的时代气息和文化味道。一条“有时尚商业气质、有历史文化底蕴、有水城民俗记忆、有魅力城市风光”的特色商业街区初露芳容。
东关街的改造让老城故事在这里得以延续,居民安居乐业的愿景照进现实。
乡愁米市街 艺术与生活共生
走进老屋,推开木窗、打开木门,每一块石头、每一片泥瓦、每一块木门板都带着浓厚的历史文化气息。
自漕运兴盛以来,米市街就成为聊城最出名的粮食集散地,这里记载着老聊城人数不清的记忆。米市街上历史建筑众多,但因部分建筑年久失修,限制了街区发展。
当前,东昌府区对原聊城县家具厂、粉末冶金厂、区工会、粮店、豫剧团、皮鞋厂等6处院落内的建筑进行了活化利用,积极引入新业态,增加了街区的“烟火气”。用足绣花功夫,根据院落位置、内部空间、居民特点等,以一院一策的方式进行更新改造。同时,克服街巷狭窄、施工难度大等困难,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从水暖不通到冬暖夏凉,从道路坑洼不平到平整的青石砖路,居住环境的改变和生活环境的改变让这里的居民越来越舒心。
老建筑存住了旧时光,新业态写下了新记忆。米市街的改造像是给老街做了一次“微创”手术。在注重城市肌理保护的同时,更注重原住民的活态保护。随着街区自然人文环境的改善,生活在这里的老居民们面对四面八方的游客,总是笑容满面。
墙壁斑驳,院落幽静。民宿开发、文创产品经营、特色农产品售卖既可以把房屋利用起来,也能保留古城安静祥和的生活气息,并增添了一份乡愁的味道,形成良性互动模式。
摩登、前卫、古老、市井、烟火气相互交织,构成一个独一无二的米市街。
古城焕新颜 文化与历史共生
“看,那几个小伙子穿的是明代的服装,好帅啊!”10月6日下午,市民钱思灵和几个朋友在古城看汉服展演时,拿出手机就是一阵狂拍。而游客戚风承在逛了汉服馆、沐凡舍·唐书吧等特色文创工作室后感慨不已,在这里,他感受到了不一样的文化情结。
古城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体现着独特的文化底蕴,承载着这个地方的历史文脉。古城和当地特色文化是相辅相成的,通过弘扬特色文化,提升市民的归属感。同时,特色文化、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也需要在古城中进行。文化活动促进全民参与,古城也更有生机。
为了做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和古城区活力提升,聊城举全市之力实施古城业态活化项目,通过引导县市区特色资源产业发展,提炼其文旅产业代表符号,深入推动了文创产业内涵式高质量发展,也助推了古城业态的活化提升。截至目前,聊城各县(市、区)已经在古城区布局了近30家新业态门店,有度假区的燻香醋、端木糕点,高唐的城市书吧、莘县的蔬菜、冠县的灵芝、东阿的阿胶、茌平的黑陶等,形成“一店一色”“一步一景”的全新格局……越来越多的融合业态入驻古城,为古城开启一场活化之旅。如今,这里已经打造成为集文化展馆、非遗工坊、文创零售、民宿餐饮、休闲娱乐等于一体的新业态。
只有作为文化载体,古城才是真正的“活古城”。古城在持续更新改造过程中蝶变重生,实现生长式发展,以及对历史文化的保护、弘扬和活化利用。
2023-04-18 09:17:34
2023-04-18 09:12:24
2023-04-18 09:11:24
聊城新闻网 2006-2023 版权所有 聊城日报社/聊城市政府新闻办公室 联合主办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180030 鲁ICP备09083931号 鲁公网安备 37150202000134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5330086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鲁)字第720号
本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663509279 举报邮箱:lcxw@lcxw.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