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本报记者 王鲁斌
鲁锦,在聊城的非遗名录中被称为东昌古锦,它有一个更接地气的名字,那就是“老粗布”,是老一辈人“身上衣”“炕上被”的主要原材料。东昌古锦技艺流传于东昌府区沙镇镇,并以此为中心辐射至东昌府区全境及周边地区,有500多年的历史,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鲜明的民族特色。明清时期,东昌古锦曾被作为贡品进献皇宫。
梁平纺织的东昌古锦
8月27日上午,记者在鲁西民间艺术体验馆看到了两台古老的织布机,它们的主人就是东昌古锦的省级传承人梁平。今年50多岁的梁平是东昌古锦代表性传承人,她从小时起就对织布机产生了兴趣,经常趁着奶奶离开织布机的片刻工夫,上去蹬两脚,时间长了也就学会了纺线织布。梁平对织布机的“痴迷”一直延续到现在。
梁平告诉记者,东昌古锦的纺织工艺十分复杂,从采棉到上机织布要经过大小72道工序,用色通常是红绿搭配,黑白相间,蓝黄穿插,花样造型主要有方格、条纹、斗纹、短纹、鱼眼、双喜字等,有“两匹缯”“四匹缯”等区别。东昌古锦具有无污染、透气性好、吸汗、富有弹性、冬暖夏凉、不起静电等特点。编织东昌古锦所用的工具是梭子,把纬线穿进梭子里,丢梭时力量要均匀,通过脚不停踩动,让织布机前后摆动,左右交合,从而将纬线织入。
500多年来,作为世代沿用的一种纯棉手工纺织品,东昌古锦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鲜明的民族特色,一梭一线,都凝聚着鲁西地区传统文化的韵味。2006年,东昌古锦列入第一批省级非遗名录。
“零落床头旧机杼,池水沤麻还织布。”经纬纵横间织就的一张张老布,摸起来就像老人的手,虽然粗糙,但温暖,纯棉质地、手工织造、民族图案的特点让东昌古锦返璞归真,亲近自然。梁平织造的每一匹东昌古锦都蕴含着浓厚的乡土气息,也饱含着她对传统布艺的热爱。
作为男耕女织时代的产物,东昌古锦来自一个个农家小院。如今,随着现代纺织工业的高速发展,传统的手工纺织失去了生存空间,东昌古锦这项非遗技艺濒临失传,好在有梁平这样的手艺人一直在坚守。
东昌古锦爱好者跟梁平学习古锦制作
为了能让东昌古锦更好地传承下去,梁平在保留传统手艺的同时,改进纺织技法,创新样式设计,并与传统服饰相结合,制作了一系列文创作品。她用老粗布纺织的老虎帽、老虎鞋、香囊等传统工艺品很受年轻人青睐,经常有年轻人前去学习纺织技艺。她还积极参加各种非遗活动,开办民间手艺培训班,把农村的留守妇女组织起来学习纺织技艺,在帮助村民致富的同时也为东昌古锦培养后继人才。
既要保留传统工艺,又要创新发展适应现代生活,东昌古锦的传承道路任重道远,在梁平看来,东昌古锦织出来的不只是布匹和美丽的图案,更多的是希望和人生。
2023-04-18 09:17:34
2023-04-18 09:12:24
2023-04-18 09:11:24
聊城新闻网 2006-2023 版权所有 聊城日报社/聊城市政府新闻办公室 联合主办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180030 鲁ICP备09083931号 鲁公网安备 37150202000134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5330086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鲁)字第720号
本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663509279 举报邮箱:lcxw@lcxw.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