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赵琦 图/商景豪
在中国传统艺术中,有不少手艺可以将无垠的山河呈现于微小之物上,叶雕是其一。叶雕,顾名思义,就是在叶子上进行雕刻。手艺人在雕刻过程中,巧借梧桐等树叶的自然形态,用刻刀等工具在树叶上定格艺术之美。
艺术在本质上是相通的,东昌叶雕第四代传承人吴金芝在继承雕刻技法的基础上,借鉴剪纸的技法,经过不断学习琢磨,丰富了东昌叶雕的图案。精于工,匠于心,生活烟火气、文化之美、时代精神在一片叶子上展现出来。
源于周代 千年传承
叶雕是古老的传统艺术,起源于周代,兴盛于唐宋,清末时濒临失传。因为不易保存等因素,古代叶雕作品存世稀少。
据《吕氏春秋》记载,成王与唐叔虞燕居,援梧叶以为珪。而授唐叔虞曰:“余以此封女。”叔虞喜,以告周公……于是遂封叔虞于晋。这就是“剪桐封国”的典故。
汉代,叶雕技艺已相当普及,有诗描绘了当时民间盛行叶雕的情景:“汉妃抱娃窗前耍,巧剪桐叶照窗纱。”汉代妇女抱着孩子在窗前玩,用梧桐叶剪出图形来装饰生活。每年四月十四日,仙人吕洞宾诞辰,民间有剪叶交好运的习俗。
宋代民间艺人利用叶片本身存在的色斑、病斑以及因突然受冻等原因在叶片上形成的色块区域进行构思创作。明清时期,叶雕出现了多种雕刻技法,有阳刻、阴刻等,刀法采用横向行刀、纵向行刀和弧形行刀等。
叶雕虽然自古有之,但并不像一般人想象的那么简单,不是会绘画、雕刻就可以完成佳作。“叶雕有干雕和湿雕之分,雕刻中运用了绘画、微刻、剪纸、书法、篆刻等多种现代美术工艺。叶雕的制作工艺很复杂,一片树叶要经过揉制、修剪、锤压、浸泡、雕刻、研磨、熨烫、漂白等十余道工序,最后才能制成具有观赏和收藏价值的叶雕作品。”吴金芝说。
甄选树叶 构思作品
在正式雕刻之前,有一项重要工作——捡树叶。每年的6月—10月,是吴金芝采集树叶的时间,黄金月份是10月。那时的植物叶片已完全成熟,韧性较好,色彩纯正,收藏时间会更长。法国梧桐叶、杨树叶等都可以用来雕刻,吴金芝还会从广州购进形态质地比较好的菩提叶。“要尽量挑选叶形完整、造型有特点的叶片,制作叶雕时,动作要轻,不然手指或工具将叶片划伤,叶片就不能用了。”吴金芝说。
每到采集树叶的季节,天刚亮,吴金芝就走出家门,到树木林立的大街或者公园捡树叶。“那个时间行人最少,环卫工人还没开始清扫。”吴金芝笑言,“现在,每到一个地方,我就特别关注当地有特色的树叶,每当看到叶质厚实、形状特别的落叶,都心动不已。”
梧桐叶是吴金芝最常用的。雕刻前要用化学药水对树叶进行浸泡,一般需要浸泡2个小时左右,可起到防蛀、防腐的作用。浸泡时间不能过长,否则叶片会褪色,影响作品质量。之后是晾晒,要把浸泡好的叶片平铺在纸张上,放于阴凉干燥处。
对于做叶雕的人来说,最难也最关键的一步就是将叶肉与叶脉剥离。做叶雕对叶子的要求很高,叶脉一定要呈网状,叶肉是粉末状,叶子不能有任何瑕疵。
接下来就是构思作品。其实,在捡到树叶的那一刻就开始构思了。“捡树叶也不是那么容易的。如果不仔细甄选,就算捡一麻袋叶子,也没有几片可以用。”吴金芝说,“树叶的形状是决定一件叶雕作品能否成功的前提。树叶要美观,讲究对称,脉络也要清晰。然后,根据叶片的色泽、形状、大小,设计适合的图形内容。”比如,想要雕刻十八罗汉,往往要选择比较宽大的叶子;若要雕刻《红楼梦》中“金陵十二钗”般的纤瘦女子,就倾向于选择瘦长的树叶。
巧借天然 高于自然
在手艺人的雕琢下,一片落叶也可以承载万物。
聊城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古城,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与独具特色的文化资源。“目前,全国叶雕手艺人不胜枚举,要想让东昌叶雕在全国占据一席之地,需要有自己的风格。在传统创作题材的基础上,我借鉴了东昌府木版年画的表现题材。”因为东昌府木版年画的题材来自现实生活,很适合运用到叶雕上。于是,吴金芝开始探索将东昌府木版年画等具有聊城本土特色的文化元素嫁接到东昌叶雕作品中,创作出别具一格的叶雕作品。
东昌叶雕技艺与历史接轨,与时代同频,呈现出独特的文化景观。对孔繁森同志的敬佩不仅在吴金芝的心中,更体现在她的叶雕作品上,孔繁森的形象在吴金芝的作品中呈现次数最多;在2021年,“十四五”开局之年,吴金芝创作了“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中国第一位飞天航天员杨利伟等人物作品;2022年初,在大家一“墩”难求的时候,吴金芝雕刻了冰墩墩形象的叶雕作品。此外,宫崎骏创作的动漫人物等也跃然“叶”上,这些叶雕艺术精品巧借天然、古朴典雅,薄如蝉翼的叶脉给人留下无限想象的空间。
深耕文化沃土,展现匠人精神。吴金芝说:“几十年的坚守是对手艺的专注和热爱,是对薪火相传的笃定。工匠精神不是一味地重复制作,而是要将手艺人的精神世界融入其中,让每一件作品都变得有灵魂。秉承匠心,东昌叶雕才能‘火’起来。”
2023-04-18 09:17:34
2023-04-18 09:12:24
2023-04-18 09:11:24
聊城新闻网 2006-2023 版权所有 聊城日报社/聊城市政府新闻办公室 联合主办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180030 鲁ICP备09083931号 鲁公网安备 37150202000134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5330086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鲁)字第720号
本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663509279 举报邮箱:lcxw@lcxw.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