状元街
文/图 张燕
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十月甲寅,是马兆瑞的“高光时刻”。这天,他和同为“武举一甲”的侯瑸、麦鹰扬昂首阔步走进太和殿,分别被清高宗钦点为武进士及第状元、榜眼、探花。
临清历史上出过两位状元,一位是宋朝“文状元”王岩叟,另一位就是清朝“武状元”马兆瑞。荣膺清朝聊城首位“武状元”,马兆瑞的功夫自然了得。他的成功入仕,也使得临清潭腿声名大振。
出于对马兆瑞的敬仰,人们将他居住的陈小滩胡同改称状元街。状元街呈东西走向,长150米,地处临清中州古城元代会通河北岸,东与王烈士祠街、轿杆街、蜡烛巷、铁梁庙胡同相通。
200余年过去了,虽然赫赫有名的“状元府”早已湮灭在时间的年轮里,但是,历经风霜的状元街和被誉为“北腿之杰”的临清潭腿,却永远留在了当地百姓的心中。
状元街中一处宁静的院落
小巷和它的“状元郎”
这是一条从历史深处走来的小巷。斑驳的石板路和布满青苔的墙砖是它历经风雨的见证。5月9日,在细雨绵绵的日子,走在幽静且狭长的小巷中,极易令人想起戴望舒《雨巷》中那位结着愁怨的“丁香姑娘”。
小巷原名“陈小滩”,形成于明代初年。临清胡同文化研究者刘英顺在早年调研胡同文化时,曾听一位老人讲过“陈小滩”的由来。“这里地处元代会通河北岸,以陈姓居民为多,故名‘陈小滩’。”
清初,马兆瑞的祖上来到临清,在元运河、明运河和漳卫河交汇处的中州古城开了一家名为“春生堂”的药铺。马家人待人热情且医术精湛,很快便在临清扎下了根。
“春生堂”药铺生意好,马家人的生活也红火起来。而后,他们在药铺不远处的陈小滩胡同买下一处闲置宅基地,并斥资修建了一座占地近1万平方米、由数百间雕梁画栋的房舍构成的三进院落。
乾隆初年,马兆瑞出生在这座宅子。临清人自古就有尚武习俗,尤其擅长腿上功夫。因受当地尚武之风熏陶,马兆瑞自幼练就了一身过人的本领,并在乾隆五十二年的武举考试中荣获一甲第一名。
出于对马兆瑞的敬仰,人们将他居住的“陈小滩”胡同改称“状元街”。据刘英顺介绍,早年调研时胡同内的老人告诉他,在清末民初,胡同北首的墙上仍然挂着写有“状元街”三个大字的标识牌。
状元街内斑驳的青砖
一招一式铸“北腿”武魂
荣膺“武状元”后,马兆瑞被清高宗封为一等侍卫(正三品官职)。嘉庆四年(1799年),张汉潮率领白莲教起义,侵扰四川、陕西、河南、湖北等地。马兆瑞率兵讨伐,因作战英勇,受到朝廷嘉奖。
马兆瑞腿上功夫了得,尤为擅长临清潭腿。临清潭腿是中国北方一种以腿功为主的武术,享有“北腿之杰”的美誉。其始创于五代十国时期,距今已有千余年的历史,创始人为后周名将李重进。
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发动陈桥驿兵变,黄袍加身成了宋太祖。当时,李重进正在远征,他自知回天乏术,当即解散军队,在临清龙潭寺(今河北省临西县龙潭村)隐姓埋名,削发为僧,法号昆仑。
昆仑大师武功高强、精医道、懂易理,他看到当时社会流行的武术多重拳法,而失于腿法,故融武、医、易为一体,创编了一门偏重腿功的军旅拳术——潭腿。“潭”字即借用发源地龙潭寺的“潭”。
据明代军事著作《武备志》记载,宋初,宋太祖在长沙举行全国武术大会。赵氏“太祖长拳”因其政治优势,捷足先登第一宝座,被称为“宋代十八家之首”。第二名便是昆仑大师研创的临清潭腿,被称为“宋代十八家之尊”。从此,“南拳北腿”的说法流传开来。
清朝中叶,马兆瑞的成功入仕,使得临清潭腿声名大振。在他的影响下,临清潭腿由昆仑大师创编的十路拳脚发展至三十余路、器械五十余种。其中,钩、撅、镗、带为主要器械,刀、枪、剑、棍为四大名械。
家门口的“小幸福”
临清潭腿功法体用两全,有“锻炼身体,祛病养身,延年益寿,自卫防身”四益之说。2009年,被列入山东省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同年,为保护、传承该项技艺,临清潭腿研究会成立。
今年70岁的王树堂,是临清潭腿的忠实粉丝。1952年,他出生在状元街,从小听着马兆瑞的故事长大。出于对马兆瑞的崇拜,10岁时,王树堂开始跟随父亲学练临清潭腿。时至今日,已整整60年。
王树堂在状元街的家不算大,但简朴而宁静。四方的院落,远离喧嚣,合围出一家人平平淡淡的幸福。每日清晨,他在老伴的饭香中醒来,而后走到种满花草的院子里练上一路完整的临清潭腿。
随着城市建设步伐加快,越来越多的人搬离老胡同,住进了高楼大厦。如今,百余米长的状元街只剩下十几户居民,王树堂家就是其中一户。他说:“我生在这里长在这里,这里是我的根。”
清末,王氏家族循着马兆瑞的名气由漳卫河西岸搬到状元街。王树堂的祖辈在状元街西首经营着一家早点铺,日子过得倒也安逸。作为生活在状元街的第四代王家人,王树堂见证了这条胡同的成长。
200余年过去了,这条古街虽然褪去了往日的繁华,但是,王树堂依然不愿离开这里。这里有他青春年华里最美好的记忆,斑驳的石板路、布满青苔的墙砖以及不远处静静流淌的运河早已深入他的骨髓。
2023-04-18 09:17:34
2023-04-18 09:12:24
2023-04-18 09:11:24
聊城新闻网 2006-2023 版权所有 聊城日报社/聊城市政府新闻办公室 联合主办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180030 鲁ICP备09083931号 鲁公网安备 37150202000134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5330086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鲁)字第720号
本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663509279 举报邮箱:lcxw@lcxw.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