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赵琦
如果古时候没有蜡烛,那么文人笔下的诗句或许少了很多意境。
很多人喜欢唐代诗人李商隐,那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被人吟诵了千千万万遍。
婚俗“洞房花烛”,更是赋予一双龙凤蜡烛以吉祥喜庆寓意。卢纶《王评事驸马花烛诗》有“万条银烛引天人,十月长安半夜春”,徐铉《陈侍郎宅观花烛》中有“佩声寥亮和金奏,烛影荧煌映玉钩”。不管平凡还是风雅,蜡烛都代表着不一样的意象。而临清,就有一条名为蜡烛巷的胡同。
今日蜡烛巷
光听名字就让人心中亮堂
蜡烛巷是临清元代古运河北岸的一条胡同,南北走向,80余米长。它北通状元街,南与永济桥相连,因明清时期巷子内多蜡烛作坊而得名。
蜡烛,是古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日用品。明清时期,普通老百姓人家多用牛蜡,蜡烛以苇秆或棉絮为芯,熬牛油浇灌在各种模子里而成。清末,临清王锡峰、王锡爵加工生产的蜡烛以不流油淌蜡闻名,王家在锅市街经营“王聚丰”蜡烛店。临清有一句歇后语夸赞他家的蜡烛,“王聚丰的蜡烛——干碗的”。
《明史》记载:明代万历年间,临清城“四方商贾多于居民者十倍”。而《临清州志》中记载,当地人口加上流动人口,明清时期的临清有近百万人。这些人多为行商坐贾、游宦侨商。另外,临清城里的寺庙遍布大街小巷,较大一点的寺庙就有数百座,临清有年节时供蜡写金字的民俗,这些都促进了蜡烛手工业的发展与兴盛。
1958年,在元代古运河北岸顺河堤新开辟了一条街巷,就是现在我们看到的天桥街,蜡烛巷被划归天桥街居委会管辖,一度更名为向阳街。
居民讲述蜡烛巷故事
蜡烛曾是价值不菲的珍宝
动物脂肪或者植物油,是古人起初用以照明的燃料。4月13日,临清胡同文化研究者刘英顺补充道,蜡烛脱胎于原始时代的火把,当时的人把脂肪或者蜡一类的东西涂在树皮或木片上,捆扎在一起,做成照明用的火把。
一直到汉代,蜡烛才逐渐被使用。当时,只有达官贵人才用得起。《西京杂记》卷四记载:“闽越王献高帝石蜜五斛,蜜烛二百枚,白鹇黑鹇各一双。高帝大悦,帝厚报遣其使。”这是古代典籍中关于蜜烛的最早记载,而蜜烛正是蜡烛的前身。
高帝即汉高祖,仅仅二百枚蜜烛便使得刘邦如此高兴,可见蜡烛是价值不菲的珍宝。当时的蜡烛用的是蜂蜡,产量不高。到了唐朝,烛成为蜡烛的代称,蜡烛逐渐普及,但仍不是老百姓可用的寻常之物。
中唐诗人顾况在《上古之什补亡训传十三章·采蜡一章》诗前小序中说:“采蜡,怨奢也。”后又详细描写了采蜡过程的危险重重,采蜡的千辛万苦使得蜡烛不能成为人人都能使用之物。到了明清以后,蜡烛才渐渐走入寻常百姓家。
刘英顺补充道,蜡烛巷中制作蜡烛的原料十分丰富,有黄蜡、白蜡等多种。黄蜡是蜂蜡,白蜡是白蚁虫分泌的蜡。蜂蜡的利用比白蜡早。《神农本草经》、张华《博物志》、陶弘景《名医别录》中都有关于蜜蜡或蜂蜡的记载,当作药用。除此之外,便是我们熟悉的照明、红白喜事等用途。
王玉祥与他的老房子
八十米小巷守护一方灯火
随着时代的发展,如今的蜡烛巷中,已没有了那些蜡烛作坊的痕迹,就连蜡烛也鲜见踪迹。不足百米的小巷,反映着文明的更替与发展。
蜡烛对于80多岁的老人王玉祥来说是一种记忆,也是一种氛围。上世纪末,尤其在夏天,晚上是用电高峰期,容易停电。那时候点一根蜡烛,将蜡烛慢慢倾倒,烛苗慢慢加热烛身,顷刻间一滴滴的蜡油“嗒嗒嗒”地掉落下来,然后将蜡烛放在滚烫的蜡烛油上,蜡烛便被固定住,房子也被慢慢照亮。
调皮的孩子们会在烛光前做出各种各样的手势,被烛光映照到墙上后,别有一番意趣。若是有一股风从窗中潜入,烛光便跳起舞来,即便只有一个人也会有人影幢幢的感觉。如今的蜡烛巷居民跟着明亮的灯光,早已开始了更加美好的新生活。
临清城中多有一种中式建筑,名为“随墙门”,蜡烛巷中这样的建筑尤为多。“随墙门,也称墙垣式门,一般是指在以院落为单位的中式住宅独立院墙上开的门,无门洞,顺墙开,院门较窄,构造简单。后面搭的是一坡水的棚子,可以防止雨淋。”刘英顺说。
1945年临清解放后,蜡烛巷里已没有了蜡烛作坊,也没有了卖蜡烛的店铺。那时巷子里只有王家磨坊、李家磨坊等数家磨坊。现在我们还可以在蜡烛巷路边看到一些废弃的大石磨盘和大石碾。
唐代诗人钱起有诗云“惟怜一灯影,万里眼中明”,表示只要心灯明亮不灭,即使航行万里,眼中也永远灿烂光明。就如蜡烛巷一般,百年前的烛影早已褪去,新时代铺展开山河锦绣的时代画卷,创造出物阜民丰、万家灯火的幸福生活,并在新旧交替中守护着生活在这里的人们。
蜡烛巷中不少民居依旧保留着随墙门
2023-04-18 09:17:34
2023-04-18 09:12:24
2023-04-18 09:11:24
聊城新闻网 2006-2023 版权所有 聊城日报社/聊城市政府新闻办公室 联合主办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180030 鲁ICP备09083931号 鲁公网安备 37150202000134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5330086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鲁)字第720号
本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663509279 举报邮箱:lcxw@lcxw.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