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张燕
摇喽!
嘿,嘿!
手把橹儿半边飘,
叉开双腿哈下腰。
伸开胳膊使对劲啊,
不慌不忙向前摇!
摇喽!
嘿,嘿!
暮春,暖阳,梧桐花开,白杨树也抽出了嫩绿的新芽。4月13日,坐在家门口的梧桐树下,看着不远处被白杨染绿的古运河,现年69岁的王支铃,不由自主地哼唱起曾经响彻运河两岸数百年的船工号子。
王支铃居住在南厂街263号,门口飘落紫色梧桐花的地方就是他的家。王家所在的南厂街呈南北走向,长500余米,西傍卫运河,背靠会通河,因明朝政府在此设立“卫河船厂”而得名。
600多年过去了,虽然赫赫有名的卫河船厂早已湮灭在时间的年轮里,但是悠远深沉的号子声却永远留在了当地老百姓的脑海中。它们既是卫河船厂辉煌的见证,也是南厂街美好的印记。
南厂街一处院落
明代最大漕船修造地
明朝有三大造船厂,即龙江船厂、清江船厂和卫河船厂。其中,卫河船厂设在临清。明朝工部主事席书主编的《漕船志》对此有记载:“永乐七年(1409年),淮安、临清肇建清江、卫河二厂。”
明朝政府为何在临清设立造船厂?临清胡同文化研究者刘英顺认为原因有三:其一,地理位置独特,临清地处卫运河和会通河交汇处,被誉为“漕挽之咽喉”;其二,经济繁荣,临清是运河上的第一大码头,商贾云集,百货萃止,天下能工巧匠皆聚于斯;其三,临清设有卫所,驻军1.3万人,能保证船厂安全。
卫河船厂是明代最大的漕船修造地,有18处分厂。分厂自总厂所在的南厂街依次展开,东至都司庙,长2.5公里,分别为临清厂、东平所厂、平山厂、济宁厂、濮州所厂、任城厂、东昌厂、德州厂、德州左厂、天津厂、天津左厂、天津右厂、神武中厂、定边厂、通州左厂、通州右厂、淮安厂、大河厂。
《漕船志》记载:“遮洋海船并山东、北直隶三总浅船俱造于卫河。”“卫河船厂有工匠2184名,平均每年造船289只。除了制造漕船,它还承担着往来船只的修补工作。”刘英顺介绍。
为了管理卫河船厂,明朝政府专门在卫河船厂总厂内设置提举司。明代人杨宏编纂的《漕运通志》记载了卫河提举司的规模:“临清卫河造船总厂大门,三间;二门,一间;正厅,三间;东西书办、军牢房,各三间;退轩,三间;住房,三间。”
远近闻名“匠人街”
明嘉靖三年(1524年),卫河船厂被裁撤,并入淮安清江船厂。从1409年初设立到1524年裁撤,卫河船厂共计存世115年,以年均制造船只289只计算,115年间,卫河船厂累计制造船只33235只。
临清不产木料,造船木料由专人从扬州购买后,运回卫河船厂打造船只。“因路途遥远,许多人中饱私囊,导致船只质量无法保证。还有部分船厂官员,私自倒卖船只。这些不法行为,引起了明朝政府的不满,最终将卫河船厂裁并。”刘英顺介绍。
卫河船厂有工匠2184名,分为轮班工匠、住坐工匠和军匠三大类。其中,住坐工匠134户。卫河船厂被裁并后,很多住坐工匠为了免于徒劳远涉,而选择落户临清。慢慢地,在卫河船厂附近形成了一条长500余米的南北向胡同,这就是南厂街。
据《漕船志》记载,当时在卫河船厂服役的工匠有铁匠、油漆匠、画匠、橹匠、木桶匠、船木匠、绳匠等几十种,这些工匠在南厂街定居后,这条街就变成了远近闻名的“匠人街”。
随着匠人后代的繁衍生息,500余米长的南厂街已经不能满足他们的居住需求。匠人后代不断寻求新的“地盘”,久而久之,在临清中洲古城内形成了一大批具有卫河船厂工匠特色的街巷。
提起因卫河船厂而产生的街巷,临清人如数家珍:为漕船提供麻绳的打绳作坊一条街“打绳口胡同”;为漕船修造提供船钉的铁钉作坊一条街“钉子街”;为漕船提供水桶的作坊一条街“箍桶巷”……
号子声响彻数百年
王支铃家世代居住在南厂街,他的祖辈也曾是卫河船厂的一名工匠。只不过是几百年过去了,后人相继有了新的营生,不再依靠从卫河船厂学来的老手艺过活,这才渐渐将老手艺放下。
南厂街
如今,居住在南厂街的老百姓,几乎没有人知道,明代,这里曾有一座当时最大的漕船修造地——卫河船厂。在时间无涯的荒野中,一代又一代的工匠后人逐渐遗忘了卫河船厂,但是响彻运河两岸数百年的船工号子声,却深深印在了他们的脑海里。
“上世纪70年代,这里仍然有喊着号子的船只经过。多的时候,一天能过几十只。但是,那时木船运输的不是粮食,而是煤炭,一只船能装60吨煤炭。”王支铃指着门前汩汩流淌的卫运河说。
也许是从小在运河边长大的缘故,王支铃对运河有着深厚的感情。如今,他的孩子在城里买了房,但是王支铃依然不舍得搬离这里。早起沿着古运河转上几圈,喊几声号子,成了他每日最大的快乐。
自元代起,经明、清两朝,船工号子在运河两岸“喧嚣”了上百年。直到咸丰五年(1855年),黄河改道聊城,将运河切断,致使大运河聊城段全部断航,船工号子才慢慢淡出人们的视野。
运河船工号子是在运河中流淌、孕育而生的一种民间艺术,是大运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没几个人会唱啦,因为找不到合适的传承人,运河船工号子也无法申报非遗项目。”王支铃感慨道。他希望相关部门多关注运河船工号子,将这一民间艺术传承下去。
2023-04-18 09:17:34
2023-04-18 09:12:24
2023-04-18 09:11:24
聊城新闻网 2006-2023 版权所有 聊城日报社/聊城市政府新闻办公室 联合主办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180030 鲁ICP备09083931号 鲁公网安备 37150202000134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5330086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鲁)字第720号
本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663509279 举报邮箱:lcxw@lcxw.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