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本报记者 赵宗锋
门铃声响起的时候,整个院子,甚至包括院外的胡同,都是安静的。
72岁的苗寿贞老太太打开屋门,穿过院子,她走得不紧不慢。
很多时候就是这样,游客经过她家门口,少不了会透过板搭门的门缝往里张望。有些人按捺不住好奇心,于是门铃就会响起来。
没办法,在胡同里,她的家实在是有些特别。
果不其然,打开两扇木板门,有游客说,想看看院子和老屋。
“看看呗。”老太太转身,还是背着手,在前面领路。
苗寿贞走在自家的院子里
穿过以前的铺面、如今稍显阴暗的走廊,进入院子,像是武陵人一步踏入桃花源,眼前豁然开朗,一座百年老屋矗立在前方。
会通街33号,苗家杂货铺,一座老宅成为一条胡同的沧桑留影。而会通街,历史上有名的繁华商业街巷,正与相距不远、赖以得名的那条明代会通河一样,在历史的喧嚣中起伏。
一座老宅
守着一条商业老街最后的倔强
站在苗家百年老屋面前,像是跨越时空,与往事对话。
历史不用镶金嵌银,自有其厚重。就像这面阔三间的老屋,同样是四梁八柱、起脊屋顶、灰瓦土墙,但与其他小门小户不同,雀替雕花、镂空隔扇的细节里藏着当年主人的见识和实力,直至今天,老屋依然呈现出广阔气象。
坐西朝东的苗家老院,建于清代早期,苗家在此经营杂货生意,为临清典型的前店后宅式建筑。
“已经买楼房了,还是愿意住在这里,方便打理。不住人,房子坏得快。”1月12日上午,72岁的苗寿贞笑着解释。她在这里住了几十年,尽管多有不便,还是不愿意搬走。所谓故土难离,不外如是。
苗寿贞喜欢窗花,红红火火的窗花贴上去,让古色古香的老院生机勃发,仿佛一位老人穿上新衣裳,眼神自然明亮了三分。
商铺门口,有着这条街上仅存的老式板搭门。细看那些木板,纹理依旧,但百年风雨侵袭,留下的不只是斑驳的色彩。
不知多少个日子,早上,板搭门被伙计一块块摘下来,既能摞在一起,也能摆成铺面。那一铺子杂货,便向来往行人敞开了怀抱;晚上,伙计再将板搭门一块块对号拼装,从里边用门闩挡严,便可高枕无忧。
如今,铺内已不再经营,但依然可以看到一些货架、杂物的影子。一位老人守着这座老院,像是守着一条商业老街最后的倔强。
一条老街
曾构成让人惬意的繁华生活圈
走出苗家杂货铺,跨入会通街,胡同里人不多。
当年可不是这样,曾有一句话形容明清时期这一带的盛景:会通街千车万车如流水,会通河千船万船如穿梭。
一家家店面铺展开来,游人摩肩接踵,货品琳琅满目,让这条200多米长的街巷,在当年呈现出“舟车络绎、商贾辐辏”的热闹场面。
南北走向的会通街,北与马市街、火神庙胡同、察院街相接;南与东夹道、灯挂胡同相连;中间与薛家胡同、估衣巷、烧酒胡同相通。官商皆具,衣食不缺,这里想不热闹都难。
刘英顺介绍会通街上的板搭门
根据临清胡同文化研究者刘英顺考证,在这条街巷上,曾经有名有姓的商铺就包括汤、黄、祁三家合营的乾元杂货铺、祝家的德记百货铺、苗家杂货铺、刘家的同心成点心铺、徐家的成记茶叶店、郑家的文兴理发铺、魏家的汇川银号、韩家的泰兴茶庄等。此外,还有许多湮没在历史烟云中,已难探寻名号的小店面小商铺。
70岁的市民安志强记得,姥姥的杂货铺当年就开在这里,卖的是姜、大米和红糖、白糖。
他还曾听老人说起,当年会通街两侧,铺子连着铺子,屋檐对着屋檐。过节时,有踩高跷的人中途想歇歇脚,就会靠在房檐上。
一道临清人熟知的美食“鸡血豆腐汤”,就是当年先开在会通街后搬去马市街的四美村饭店的招牌菜。把鸡血和临清古楼豆腐坊做的水豆腐切条,再配以精心烹制的高汤,挂薄芡而成。汤中,鸡血和豆腐条红白相间,再撒上香菜,色香味俱全。
有美食,有杂货,有银行,有茶庄,能理发,能看病……即便放在现在,这也会是让人惬意的繁华生活圈。
一条长河
让一条街有了名字
更有了生机和活力
会通街因会通河得名,提会通街,也就不能不说会通河。
临清城区有三条古运河,一条是卫运河,一条是元代会通河,一条是明代会通河。
会通街,东傍明代会通河。
永乐年间疏浚会通河,让大运河畅通无阻,也让临清成为南北水陆要冲、漕舟必经之地。
有考证资料说,明宣德年间,仅官用漕船的船工,每年在临清停留的就有48万人次,如果再算上商船,人数还要多。货物装卸需要人,这些人要住、要吃、要用、要玩,必然促使临清各类服务行业的兴起和发展。不仅如此,漕运北来时,还往往带着一些南方货物销售,以贴补沿途漕运之花费。会通河因此“会天下之财赋,通南北之百货”。而会通街上,更是南北杂货皆有,一点儿也不辜负“会通”这个好名字。
在那运河兴盛的时代,河上帆樯林立,等待过闸常常需要好几天,南北过客走下船舶,经二闸口来到会通街,要么去办差事,要么歇歇脚,补充些生活用品,也就有了继续前行的心气儿。
而对于会通街来说,一条长河不光让自己有了名字,还有了生机和活力。
如今,会通河水依然流淌,岁月的渡口上却不见了那些喧嚣。往事沉淀在河床上,游走在会通街,也斑驳于苗家杂货铺的木板上。
送走游客,会通街33号的板搭门重新关上。但不知什么时候,又会有打捞故事的人从那条河边来到这条街上,他们走走停停,他们好奇,他们张望。
然后,门铃声响起来了。
2023-04-18 09:17:34
2023-04-18 09:12:24
2023-04-18 09:11:24
聊城新闻网 2006-2023 版权所有 聊城日报社/聊城市政府新闻办公室 联合主办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180030 鲁ICP备09083931号 鲁公网安备 37150202000134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5330086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鲁)字第720号
本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663509279 举报邮箱:lcxw@lcxw.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