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春节是我国最重要的节日之一。如何庆祝这个节日,在数千年的农耕生活中,中华民族创造了一整套极其丰富的年文化,也因此衍生出一批伟大而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本版推出“年的记忆”栏目,梳理贯穿在年俗里的民间技艺、传统习俗,与您一起过一个“文化味儿”的新年。敬请关注。
你看那些花儿 在窗上动人心魄
■ 文/图 本报记者 赵宗锋
1月14日上午10时30分,东昌府区梁水镇镇冯段王村,暖阳赶走了一早就盘旋的寒风。大门朝东的一个小院里,68岁的张玉荣走出屋门,开始用一个小锅熬浆糊。
离春节还有半个月,但在张玉荣心里,过了腊八就是年,一些能提前做的准备工作,可以开始动手了。
比如今天要做的一项,就是贴窗花儿。
窗花儿,是剪纸的典型代表,甚至在很多地方,就是剪纸的代名词。当纸张遇上剪刀,柔弱与锋利相逢,似乎出现了化学反应:剪刀不断游走,纸屑纷纷落下,一张纸仿佛有了生命,呈现出不同的形态,如同花儿开遍山野,开在四季,开在人生的每一个起起落落。
奉行极简主义,偏偏绚烂无比;刀下不断舍去,却又得到更多。剪纸里,有着人生的辩证法。
春节毕竟与其他节日不同,家家户户欢天喜地,汇聚成举国欢庆的“喜盈门”。也因此,开在春节的窗花儿,最是动人心魄。
春节贴窗花,模样好名字好寓意更好
张玉荣喊来刚放假的孙子小正,两人一起动手,把窗户和屋门上的玻璃擦拭干净。以面粉为原料的浆糊熬得差不多了,不稠不稀,刚好用来贴窗花儿。
窗花儿有名为“福气多多”的团花,有角花,还有几个活灵活现的“小老虎”,12岁的小正爱不释手。
这些窗花儿是聊城剪纸名家李淑玲“送福下乡”时送来的,细看图案,既构思巧妙、古朴简约,又细密有致、清秀精巧。
在鲁西乡间,有经验的剪纸艺人,不用画纹样,拿起红纸就剪。当地风俗习惯早已稔熟于心,她们知道哪些剪纸花样更讨喜。手指翻飞间,纸上就开出花来。
这是时光的磨砺,也是剪纸这门历经千年的民间艺术,代代相传、生生不息的脉络延伸。
据省级非遗项目聊城剪纸艺术代表性传承人梁颖考证,鲁西剪纸的艺术源头,几乎可以判定为山西剪纸。
这一论断其实不难理解,明初大移民,在山西洪洞大槐树下跪别桑梓转身前行的人群中,一定不乏剪纸艺人。即便有了新的栖身之所,但他们心念故土,春节的剪纸作品里,或是习惯使然,或是有意为之,那些乡愁就以家乡的手艺凝结在窗棂上。即便此后这些手艺又受到居住地影响,但总有一些东西是不变的。
比如那些好听的名字:“花开富贵”“迎春纳福”“四季平安”“年年有余”“五福临门”“八方来财”“万事如意”……模样好看,名字好听,寓意又美好,在春节,家家户户的窗台上自然就有它们的位置。
灯影下,小小窗花里有着情感温度
窗花与迎春,自古以来关系密切。
在那个人人都住土坯房的年代,赶在北风呼啸之前,家家买来窗户纸,熬点糨子贴好,也就意味着过冬有了基本的指望。
既透光,又保暖。在这里,薄纸一张,可抵寒夜漫长。
往往与窗纸一同出现的,就是“窗花儿”。白的窗纸,大红窗花,看着既般配,又舒服。
人们用不同图案的窗花,表达不同的期许。
“过年的时候,带有‘福’字、‘春’字元素的剪纸是最多的。”1月8日,在聊城市剪纸学会办公室,梁颖说,另外经常出现的剪纸元素,就与生肖相关。“比如2022年是生肖虎年,大家的作品里,就很容易看到老虎的纹样。”
当年“车、马、邮件都慢”,每年快到春节的时候,在鲁西乡间,村里公认的剪纸能人便格外“抢手”。对这些剪纸能人来说,即便家事再忙,自己再累,看到左邻右舍拿着红纸来了,也总会应下“差事”。白天忙自己家里的活儿,晚上戴上花镜、拿出剪刀,开始给别人帮忙。油灯把她们的影子投射到斑驳的墙上,也像是一幅灵动的剪纸作品。
“那时的剪纸艺人与人为善、为人分忧,善良是刻在骨子里的。”梁颖说,自己的姥姥当年如此,前一段时间她见到的聊城剪纸老艺人郭焕菊也是如此。
“人家拿着红纸找咱了,就是看得起咱,咱就得给人家剪好。”年逾花甲的郭焕菊这样说。
“这种发自内心的善良,可能正是剪纸艺术有温度、有厚度,能传承千年的原因。”梁颖说。
迎来新气象,老手艺拥抱新时代
把窗花儿的背面涂上糨糊,再用筷子细细涂匀,张玉荣开始贴窗花了,有些地方不高,她够得着,有些地方,就得让小正来贴。小正长得虎头虎脑,这两年个头蹿得很快,张玉荣看在眼里,喜在心里。
剪窗花儿是个技术活儿,贴窗花儿也是。在不少地方,有经验的人会找来一个盖帘,把窗花倒扣其上,刷一层浆糊,托起盖帘往窗户上一推,一个窗花儿就平平整整地贴好了。
如今市面上卖的窗花,自带静电贴,贴起来倒也用不着这么麻烦。但万物有利有弊,便利性也意味着普适性。这些速成的机器产品,能满足绝大多数人家过春节贴窗花的一般需求,但“三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那些与地方传统文化紧密融合,并带有剪纸艺人个人思考、情感温度的作品,与人们渐行渐远,也成为不争的事实。
不过,一些新气象也正在出现。在聊城,更多剪纸名家开始把剪纸艺术与现代年轻人的审美结合,设计出一些既具时代感又有着浓郁传统文化特色的文创产品。比如李淑玲和自己的老师吴燕平共同设计完成的“凤城古楼竞相映”,把古楼和凤凰的图案呈现到雨伞上;再比如梁颖设计的春节文创产品,把剪纸和年画、泥塑组合成为新春民俗大礼包……
这项历经千年而绵延不绝的老手艺,正借着春节的“东风”与时代拥抱,并以一种昂扬的姿态冲到人们面前。这是回归,也是新生。
看着贴好的窗花,小正眼里满是兴奋。一个简简单单的小院,在这些红彤彤窗花的映衬下,变得鲜活灵动、生机盎然。
春节就要来了,我们的好日子,还在后头呢。
2023-04-18 09:17:34
2023-04-18 09:12:24
2023-04-18 09:11:24
聊城新闻网 2006-2023 版权所有 聊城日报社/聊城市政府新闻办公室 联合主办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180030 鲁ICP备09083931号 鲁公网安备 37150202000134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5330086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鲁)字第720号
本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663509279 举报邮箱:lcxw@lcxw.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