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少华
很多人尚未意识到,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及环境变化,糖尿病发病出现年轻化趋势。高血糖悄然侵蚀着年轻人的血管、神经和器官。
血糖失控带来的代价是残酷的。血糖持续超标,血液黏稠度增加,会引发一系列病理改变:视网膜微血管在糖毒性中逐渐渗漏,导致视力下降;肾脏的滤过系统超负荷运转,尿微量白蛋白阳性率在年轻患者居高不下;糖尿病神经和血管病变往往会导致糖尿病足。此外,糖尿病也更容易出现各种感染,比如尿路感染、皮肤感染等,严重时可能诱发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等危及生命的急性并发症。更值得注意的是代谢记忆效应——即便后期控制达标,既往的高糖暴露仍会显著增加未来心梗、脑卒中的风险。
科学控糖势在必行。饮食调控是控糖第一道防线。建议采用“211餐盘法”,即每餐2拳蔬菜、1掌蛋白质、1拳低GI(血糖生成指数)主食。将精制碳水替换为燕麦、藜麦等全谷物。
运动处方可兼顾有氧与抗阻。如果没有急性并发症及严重慢性并发症,建议每周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等)并结合两次力量训练,这样的组合能使胰岛素敏感性提高40%左右。
体重管理同样关键。肥胖会导致2型糖尿病、高血压、血脂异常等代谢综合性疾病,会导致胰岛素抵抗。我们一般通过体重指数、腰围等来确定是否存在肥胖,要让体重指数(BMI)控制在18.5—24kg/m2之间。当亚洲男性腰围≥90cm,女性腰围≥85cm,则提示中心性肥胖(内脏脂肪超标)。
心理压力也不容忽视。慢性压力会持续激活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导致皮质醇水平升高,直接抑制胰岛素作用。建议建立“压力缓冲机制”,每天10分钟正念冥想,每周3至5次30分钟户外活动,培养非进食减压方式,如手工、音乐等。
此外,还可以在健康管理App中设置每日血糖记录提醒,使用动态血糖仪掌握血糖波动规律。每3个月到半年检测糖化血红蛋白,每年进行眼底照相和尿微量白蛋白筛查,定期进行体检。对于没有心血管并发症、无频繁低血糖发作的青年糖尿病患者,建议将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6.5%以下。
(作者单位:聊城市人民医院脑科医院)
2025-04-02 09:47:07
2025-04-01 17:31:32
2025-04-01 17:31:04
2025-02-13 10:19:29
2025-01-03 09:12:18
2025-01-03 09:11:38
聊城新闻网 2006-2025 版权所有 聊城市新闻传媒中心/聊城市政府新闻办公室 联合主办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7120240004 鲁ICP备09083931号 鲁公网安备 37150202000134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编号:115330086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鲁)字第720号
本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663509279 举报邮箱:liufei@lcxw.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