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鞠圣娇 张明霞
对部分帕金森病患者来说,脑深部电刺激术(DBS)是控制病情、提高生活质量的有效办法。聊城市人民医院脑科医院神经外科自2022年开展脑深部电刺激术以来,技术不断创新,近日更是应用神经外科手术机器人辅助开展了脑深部电刺激术,提高了手术精确度和安全性,填补了聊城市手术机器人辅助脑深部电刺激术治疗运动障碍性疾病的空白。
46岁的患者刘刚(化名)患帕金森病5年,逐渐出现双手抖动、四肢僵硬、运动缓慢,合并嗅觉减退、便秘、睡眠障碍。尽管多次调整药物,但随着病情持续进展,药效缩短且出现了异动等副作用。他从病友口中得知脑科医院可以开展手术,便慕名而来。神经外科主任医师房宝军接诊后,和团队成员评估了刘刚的情况,认为他的症状满足开展脑深部电刺激术的条件,且患者较为年轻,手术后生活质量可大幅度改善。为保证治疗效果,房宝军带领团队在手术中应用了神经外科手术机器人辅助治疗。手术后,患者的症状得以改善。
过去,在开展脑深部电刺激术治疗帕金森病、特发性震颤、梅杰综合征等运动障碍疾病时,需要在患者头部安装立体定向框架,以明确手术靶点的具体位置。使用手术机器人后,患者手术前无须佩戴框架,减轻了患者的痛苦和心理压力。手术过程中,机器人拥有更广阔的手术视野,能够避免手术盲区和死角,同时机械臂动作更加精准可控。在手术规划阶段可精准避开血管,手术中也方便调整手术路径,且电极误差可控制在亚毫米级(≤0.2mm),从而提升手术安全性、缩短了手术时间。
房宝军介绍,帕金森病是继阿尔茨海默病之后的第二大神经退行性疾病,该病无法根治,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临床表现为运动症状如震颤、肌肉僵直、行动迟缓及姿势不稳,同时伴有非运动症状,如嗅觉减退、便秘、睡眠异常和抑郁等。一般而言,抗帕金森药物可以维持3—5年,过后会出现药物疗效下降、作用时间缩短,甚至完全失效,此时需要考虑外科干预。脑深部电刺激术属于微创手术,需要在颅内特定位置放置细电极,通过延长导线连接到放置在锁骨下区域皮下的神经刺激器。通过刺激器发送的电脉冲可进行调节和定制,以针对患者具体症状进行长期治疗。可使药物无效患者重获行动自由,最佳手术窗口期为病程4—5年。
“应用神经外科机器人参与到手术中,也体现了神经外科手术微创化、精确化、智能化的趋势,以后我们也将结合人工智能(AI)和大数据分析的术前评估和术后管理为帕金森病患者提供更多个性化治疗方案。”房宝军提醒市民,当出现震颤、运动减少、肢体僵硬、行动缓慢中的两项及以上时,需要到医院找专业医师就诊。
2025-03-31 16:32:02
2025-03-31 16:31:15
2025-03-31 14:04:57
2025-02-13 10:19:29
2025-01-03 09:12:18
2025-01-03 09:11:38
聊城新闻网 2006-2025 版权所有 聊城市新闻传媒中心/聊城市政府新闻办公室 联合主办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7120240004 鲁ICP备09083931号 鲁公网安备 37150202000134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编号:115330086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鲁)字第720号
本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663509279 举报邮箱:liufei@lcxw.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