锐评
要闻
视听
图说
热线
部门
县域
数字报
看电视
听广播

您的位置:首页>部门 > 其他 >

牧场里的温情——读《游牧者的归途》

来源:聊城晚报  2024-05-24 09:23:29
A+A-
分享

  ○ 刘学正

  因为李娟的散文,阿勒泰在许多人的心里由一个陌生的地名,化身为遥远而诗意的存在。除了李娟,还有不少作家把笔触对准这片神奇的土地,并将观察的视角延伸至边疆地区游牧民族的生存状态,以及附着在游牧生活中的习俗和传统文化,新疆女作家南子便是其中的一位。在阿勒泰牧区,与牧民的一次相遇,促使南子先后走过肃南草原及天山、阿尔泰山脚下,她在随笔集《游牧者的归途》中,将笔墨聚焦于牧驼人、蜂蜜猎人、冬牧场、羊角图案等,呈现出了一幅牧场里的人间温情图卷。

  该书由“游牧”和“绿洲”两部分组成,描绘了游牧民族的生活习俗、传统文化,以及定居后与土地和谐共生的故事。在“游牧”部分,有托别勒塔木沙漠草场上的牧驼艰辛,有哈桑草原赛马场上的骏影追风;在“绿洲”部分,有与巴里坤居民关于传统的闲谈,有飘荡在鲁克沁达浪坎乡的歌声。一段段或静或动,或观景或写人的深情诉说,让人沉下心来,感知游牧民族特有的文化精神,以及他们的坚韧、务实和生命至上。

  书中,南子把阿勒泰地区的远冬牧场娓娓道来,“在茫茫雪原里走上几公里,也看不到一个人,只有零星几座灰黑色的毡包。”而到了晚上,冬牧场则静得可怕,静得有如一根尖锐冰凉的银针,悬而不落。每天的凌晨,牧人们推开毡帘的第一件事,就是打开毡房后面圈羊的木围栏,同时嘴里含混着说出像魔咒一样的特别用语。羊群听懂了呼唤,一只只奔出围栏,就像是一串串白色棉毛球飘了出来。对于哈萨克族牧人来说,家,就是一座毡包,或一组毡包,更是一个男出牧、女留守的牧人小组。

  “阿肯”是哈萨克族对最优秀歌手的尊称,他们是能够出口成章、即兴咏唱的行吟诗人。南子在《阿肯》一文中,记述了哈萨克族当代著名的阿肯——“老顽童”似的库尔曼别克的故事。库尔曼别克居住的青河县,每年转场到这里的牧人们,都要举办各种阿肯弹唱会、赛马会,阿肯们往往要从夜晚对唱到天明。这种生活,使草原上的牧人,最终获得了赞美诗般纯洁的音色。库尔曼别克在这里度过了他的童年、少年和青年时代,接受了哈萨克民族浓郁的游牧文化的熏陶。

  马木提是昭苏县一名颇有经验的“蜂蜜猎人”,他的160多只蜂箱全部隐藏在帐篷后面的小树林里。将耳朵紧贴在蜂箱上,蜂箱里嗡嗡的声音响亮而有力,好像成千上万只蜜蜂在用翅膀扇风。这声音,是自然界所赐予的一种值得倾听的音乐和语言,有如众蜂的夏日合奏。

  《游牧者的归途》是对游牧文化变迁的一种记录和表达。此外,书中还呈现了哈密瓜、吐鲁番葡萄的前生今世……南子用细腻的笔触记录了游牧民族逐渐消失的习俗,迎来新生活的希冀,这一点是弥足珍贵的。

编辑:李明
校对:苏永乐
审核:刘 飞
相关推荐


网友评论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聊城新闻网 2006-2023 版权所有 聊城市新闻传媒中心/聊城市政府新闻办公室 联合主办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7120180030 鲁ICP备09083931号 鲁公网安备 37150202000134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编号:115330086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鲁)字第720号
本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663509279 举报邮箱:lcxw@lcxw.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