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张目伦
本报通讯员 娄晓
“麻山药的药用价值比较高,市场前景挺好。”3月27日,望着整齐码放的山药,张宪贵脸上露出满意的笑容。
张宪贵今年54岁,是高唐县赵寨子镇北街村党支部书记、绿色佳园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他通过流转土地等方式吸引村民入股,带领群众致富。合作社现有社员60名,购置了大马力拖拉机、深耕犁等农机具,采取统一购种、耕种、施肥、管理、销售的办法,使种植户之间形成了利益联合体,实现了由“农户+种植基地”模式向“农户+合作社+基地”模式的转变。
成功将麻山药销路拓宽至河北、四川等地的张宪贵没有止步,在当地政府及农业专家团队的帮助下,他努力使种植的山药向绿色农产品标准靠拢。最终,经省农科院检验,合作社的麻山药成功拿到了绿色身份证——“星屿”牌麻山药。
在张宪贵的带领下,北街村党支部依托种植合作社,在村中流转190余亩土地,以“股份制运营”的模式种植麻山药,吸引群众入股,根据每亩纯收益5000元的经营情况,对入股的社员进行年利分红,每股分红高达150元。
近几年,张宪贵开拓麻山药网上销售渠道,种植规模和种植品类逐渐增加,现在合作社种植面积400亩,蔬菜种植品种10余个。
张宪贵的创业之路令人动容:6岁那年被汽车撞断左腿,导致三级伤残;高中毕业后先后从事家电维修、商贸经营等行业;在河北务工期间,他接触到特色种植,毅然回乡创业,成为高唐县首位大规模种植麻山药、土豆、大葱的农民,也成为村里致富“领头雁”。2014年12月,他当选为北街村党支部书记。回忆起创业经历,张宪贵说,为种好山药,自己读了很多农业书籍,还订了科技类报刊。他专门邀请农业大学教授、农科院专家来指导技术,让农民真正掌握新技术,提升麻山药、土豆等种植质量。
北街村村民徐玉华因病导致家庭困难,多年前妻子患病去世,他独自一人照顾年幼的孩子,生活入不敷出。在北街村党支部的引导下,他将个人5亩多承包地全都流转给了村里的合作社,每年可以获得4400元的流转收益。“这还是小头。”徐玉华掰着手指算起了收益账,他现在只要有空闲,就会跑到合作社打工,每年能挣五六千元。此外,他还拿出1000元入股合作社,每年可以根据种植收益享受双倍分红。目前,北街村12户困境家庭已全部入股合作社。
今年,北街村又与山东农业大学合作,建设生态绿色农业实验基地,整合村内土地600亩,开展蛇床草规模种植,每亩可增加2000多元的收入。
北街村村民的日子越过越红火,但张宪贵并未停止脚步,借助中央扶持资金,他又带头建设了恒温库,可储藏山药500吨,并引进山药深加工设备生产山药片、山药粉等产品,进一步提升产品附加值。
2025-03-31 17:11:19
2025-03-31 17:10:51
2025-03-31 17:10:39
2025-02-13 10:19:29
2025-01-03 09:12:18
2025-01-03 09:11:38
聊城新闻网 2006-2025 版权所有 聊城市新闻传媒中心/聊城市政府新闻办公室 联合主办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7120240004 鲁ICP备09083931号 鲁公网安备 37150202000134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编号:115330086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鲁)字第720号
本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663509279 举报邮箱:liufei@lcxw.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