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本报记者 张目伦 刘学
“这些石碑已有上百年历史,记载着先人的德行,之前一直被用作建桥的材料,现在村民们把它们清理挖掘出来立在村头,供后人学习。目前,我们正向文物保护单位申请保护工作。”2024年12月29日,东昌府区斗虎屯镇大陶村村民陈春田介绍了村里重新立碑的经过。
立在村头的三通功德碑
当日,阳光照在田野上,给寒冬带来一丝丝暖意。在陈春田的引领下,记者来到了大陶村村南,看到了立在村口桥旁的三通石碑。
“你陈正是兵部差官陈德聚的祖父,为人敬慎自持,忠诚能启发后代。你的威严远播边疆之外,家中传承着军事策略之书;朝廷的恩泽遍布天下,国家有表彰忠臣的典制。现在以特别的恩典追赠你为武德骑尉,并赐予诰命。你们黄、刘、郝氏,是兵部差官陈德聚的祖母,家风典范,名声昭著。现以特别的恩典追赠你们为宜人。”陈春田边读边“翻译”,介绍着碑文的内容。
陈春田今年53岁,他的先祖是元末农民起义领袖陈友直(陈友谅的亲哥哥)。他的祖籍是临清市康庄镇陈寨子村,先辈搬到斗虎屯镇安家生活已经有200年了。
2024年5月,斗虎屯镇大陶村因维修村口的桥梁,将碑挖了出来,一共有七通。其中,三通是功德碑,四通是墓碑。陈春田看到这些碑后,就想着要把碑留存下来,给村里的后人学习,积德行善。陈春田就跟村里人商量,把这三通功德碑立在了村口。10月31日,他们召集族人们举行了树碑仪式。
石碑距今已有上百年,碑顶有龙形雕刻,碑高4米,宽90厘米,厚26厘米。记者看到,东边这通碑,朝南的碑上方写着“圣旨”字样,朝北的碑上方写着“覃恩”字样。中间这通为德行碑,朝南的碑上方写着“流芳”字样,朝北的碑上方写着“千古”字样。碑帽上的“二龙戏珠”、碑身上的人物和花瓶、碑座上的祥云等雕刻得栩栩如生,寓意丰富。
陈春田告诉记者,这些石碑“重见天日”后,他们邀请专业人士对碑文进行了详细解读,整理了各碑刻及人物简介,了解到先人们注重品德修养的故事。
陈正墓碑并碑阴敕命圣旨记载,陈正,字素养,系大陶村陈氏第七代。他为清同治庚午科武举人陈德聚之祖父,陈德聚功成名就之后,请求同治皇帝敕赠祖父为武德骑尉,封赠祖母为宜人。
陈景臣墓碑记载,陈景臣,字良弼,清末武庠生,陈正次子,系大陶陈氏第八代。他自幼读书,认为大丈夫应当在战场上建功立业,于是弃文从武,考中武秀才。陈氏家族在清末数代人精通弓马,连续取得功名,名噪一时,追溯其源头,实际上是陈景臣开创了先河。
陈永禄德行碑记载,陈永禄,字墨林,为清末太学生,系大陶陈氏第九代。他自幼淳朴谨慎,读书明理。到了中年,他深刻体会到积财不如积德,于是乐善好施,经常资助一些贫困人家。他擅长看疮痈,给人治病,无论贫富,皆细心治疗,且经常免费提供药物,因其积德行善,卒后乡邻亲友捐资为其立德行碑。
陈德聚德行碑及墓碑记载,陈德聚,字润斋,为清同治庚午科武举,大陶陈氏第九代。他性格豁达且体貌魁梧,文武双全,中武举后进京复试,受到张尚书赏识,并希望他任职,他以亲老不就。他爱好音乐,且擅长草书。民国时时局动荡,民不聊生,为保卫家乡,他主动承担起组织地方自卫的责任,并命其三子武举人陈殿麟负责民团事务,使周边百姓得以平安生活。
陈槐青纪念碑记载,陈槐青,字方午,系大陶第十代。其祖陈德聚及其父陈殿麟,为父子两武举。他继承祖父和父亲衣钵,随父办民团,身经百战,打击了周边许多土匪势力。堂邑县政府委任他为总指挥带队剿匪,1928年在张庄围剿土匪战斗中,不幸中流弹牺牲,年仅37岁。
目前,陈春田和村民们一起,正在向市里为石碑申请文物保护工作。
2025-01-13 14:05:46
2025-01-10 15:11:35
2025-01-10 09:19:10
2025-01-03 09:12:18
2025-01-03 09:11:38
2024-12-27 08:40:35
聊城新闻网 2006-2023 版权所有 聊城市新闻传媒中心/聊城市政府新闻办公室 联合主办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7120180030 鲁ICP备09083931号 鲁公网安备 37150202000134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编号:115330086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鲁)字第720号
本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663509279 举报邮箱:lcxw@lcxw.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