锐评
要闻
视听
图说
热线
部门
县域
数字报
看电视
听广播

您的位置:首页>部门 > 农业农村 >

沙窝窝里长出“金疙瘩”

来源:聊城日报  2024-10-21 09:15:29
A+A-
分享

  村民在查看地瓜品相

  ■ 文/图 本报记者 张目伦

  本报通讯员 崔紫荣

  秋意重,寒色浓。10月16日,虽然气温有些低,但高唐县清平镇杨庄村的地瓜田里,却是一幅热火朝天的秋收景象。拖拉机“拱沟”过后,50多名妇女开始了捡拾作业,她们两人一组,一人提拉、一人收装,不一会儿工夫,米黄色的地瓜袋就像一座座小山整齐地码在垄沟里。“今年这地瓜好啊,长得个大顺溜,几乎没有坏果,预计产量比去年增加10%。”正在地里忙活的杨庄村民赵桂平说。

  这片地瓜田是清平镇三胞胎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一处种植基地,面积达500亩,全部是按照每亩1000元左右的价格从附近村民手上流转而来,种植了烟薯、白哈密等品种,预计亩均产量可达3500公斤,亩均纯收益可达到10000元。

  三胞胎地瓜合作社理事长马宗国介绍,今年,合作社共种植地瓜1100多亩,有4个品种,其中3个老品种、1个新品种,新品种“蜜薯糖妈”,是与山东省农科院合作的,实验种植100多亩,预计市场价可到5元/公斤。“今年先种一些试试水,如果卖得好,明年再扩大规模。”马宗国说,在3个老品种中,最抢手的是“白哈密”,又称白蜜罐、白糖心、冰糖心,今年种植了600亩,亩均产量超3000公斤,因品相好、口感软糯、味道清新受到消费者的欢迎。2023年,该合作社地瓜产量超过125万公斤,销售价每公斤2.4元—3.4元,销售收入达到400多万元。

  三胞胎地瓜合作社采用起垄覆膜滴灌和水肥一体化技术的同时,还推广了密植技术,地瓜叶完全覆盖地面,可有效防止风沙流动。此外,在种植地瓜过程中,土壤肥力也得到提高,经过近10年的耕种,沙区粮食作物每年亩均产量由250公斤提升至400公斤。“清平这种土壤漏水漏肥,不利于作物生长,我们2019年起在大田里推广精准滴灌技术,不仅亩均减少水肥施用量75%,产量还提升了约20%,特别是地瓜,亩均增产能达到30%。”清平镇农业农村综合服务中心工作人员肖从忠说。

  地瓜种植还带动了附近群众就业。该合作社长期雇佣20多人从事育苗、剪苗、栽苗、管理等工作,人均每天工资100元以上。人员最多时达到80名,日工资支出达1.8万元。“我一年在这里能干接近10个月的活儿,一年能赚接近3万块钱呢。”已经在合作社工作了8年的邢庄村村民盛立苹介绍。

编辑:李明
审核:刘 飞
相关推荐


网友评论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聊城新闻网 2006-2023 版权所有 聊城市新闻传媒中心/聊城市政府新闻办公室 联合主办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7120180030 鲁ICP备09083931号 鲁公网安备 37150202000134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编号:115330086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鲁)字第720号
本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663509279 举报邮箱:lcxw@lcxw.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