锐评
要闻
视听
图说
热线
部门
县域
数字报
看电视
听广播

您的位置:首页>部门 > 农业农村 >

筑梦沃野展新颜——东昌府区道口铺街道绘就乡村振兴新画卷

来源:聊城日报  2024-10-10 10:48:37
A+A-
分享

  ■ 刘亚杰 赵 鹏

  苏 敏 李 欣

  金灿灿的玉米被送进粮仓,红彤彤的富士苹果挂满枝头……时下,东昌府区道口铺街道各类特色农产品迎来了丰收季,处处洋溢着收获的喜悦。

  近年来,道口铺街道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目标要求,加快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在无垠的田野上升腾新的希望。

  业兴 “冷门鱼”带来“热效益”

  产业兴,则百业兴。乡村振兴,首要任务是产业振兴。

  位于道口铺街道的龙兴雨养殖专业合作社主要从事“冷门鱼种”罗非鱼的养殖,建设有16000平方米工厂化养殖车间及配套设施,每年出售商品鱼达300多万斤,年纯利润300万—500万元。

  “这里的前身为砖瓦窑厂,关闭后成了盐碱涝洼地,一度被废弃。”致富能手王保杰介绍,在“南鱼北育、南鱼北养”政策的指引下,他们投资500万元成立了养殖专业合作社,实施标准化池塘健康养殖技术,进行罗非鱼、黄河鲤鱼、观赏鱼等名优品种养殖,让废弃坑塘变成了美丽鱼塘。2023年,东昌府罗非鱼成功入选第二批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

  “我们一方面推行‘合作社+农户’模式,实现规模化养殖,带动周边30余户渔农参与养殖,每年每人平均增收2万元左右。另一方面推行‘合作社+企业’模式,实现产业化销售。目前,合作社每年向石家庄、济南、济宁等固定客户出售罗非鱼近100万斤。”道口铺街道党工委书记袁虎成介绍,道口铺街道还推行了“合作社+文旅”模式。在该模式下,集农家乐、生态示范、农事体验于一体的休闲观光产业得以快速发展,休闲农业项目每年创收30余万元。

  新产业蒸蒸日上,传统产业提质增效。为解决粮食种植等传统农业附加值不高等问题,道口铺街道利用上级衔接资金,新建4000平方米的粮仓厂房用于储存粮食,新建3.46亩的高标准温室大棚用于蔬菜育苗及花卉培育,并提供亲子采摘、休闲参观等衍生服务。项目建成后可增加8个村庄的集体收入,提供近百个就业岗位,带动更多群众增收,有效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提升农业现代化科技水平。

  道口铺街道以打造“一村一品”特色农业产业为契机,深入挖掘各村资源禀赋、文化底蕴,已逐步形成“一村一品”的发展格局。

  铸魂 指尖上开出“幸福花”

  和美乡村,既要“塑形”,更要“塑魂”。

  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独具特色的鲁西景观、包容厚重的非遗文化,构成了道口铺独特的城镇魅力。

  “这里是我们的非遗博物馆,不仅可以参观非遗展览,还可以体验非遗制作,真正实现了‘一站式’非遗文化体验。”国庆节期间,道口铺非遗博物馆内人来人往、热闹非凡,几十种非遗文化产品赫然陈列在展厅内,让游客们目不暇接。

  道口铺街道是聊城市非遗项目最多、保护最完整、类型最丰富的镇街,现有非遗文化基地5处,非物质文化遗产38项,其中国家级2项,省级4项,市级12项,区级及待孵化20项。近年来,该街道立足黄河文化底蕴深厚的独特优势,依托自身的“厚家底儿”,不断丰富非遗内涵、拓展非遗外延,让非遗文化在传承中延续、在发展中创新,最终探索出“非遗+”的产业化发展模式。截至目前,街道非遗产业年销售额约5000万元,带动了周边400多名村民就业创业。

  “非遗+推介”,让传承更接地气。为进一步展示道口铺非遗项目、非遗产业的独特魅力,道口铺街道制定了内外双向联动战略,依托辖区自有的东昌木版年画、东昌毛笔等丰富的非遗项目,组织开展了“非遗在社区”“非遗喜鹊飞进课堂”等活动,传承和弘扬传统技艺,激发了群众对民族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此外,组织、鼓励辖区内非遗项目积极参加各级文化系统主办的重大活动、赛事和展会,如国际文化旅游博览会、中华传统工艺大会等,让非遗“走出去”,进一步向外扩大非遗影响力。借助新媒体平台拓宽推介路径,以微信公众号、MV、微电影、快闪视频等形式进行宣传推介,用栩栩如生的画面讲述道口铺的非遗故事,让一件件精美的非遗作品“飞入寻常百姓家”。

  “非遗+文旅”,让传承更聚人气。一方面,该街道建立起集非遗民俗表演、非遗文化体验、非遗文化民宿于一体的非遗文化产业综合体,打造具有道口铺文化特色的旅游小镇,通过“东昌一日游”、视频宣传、DIY手作等多种形式让非遗“活起来”。另一方面,依托道口铺街道“三同”教育等实践基地,将非遗文化与党员干部教育、中小学生实践教育融合起来,接待各类人员5.5万人次,开展研学、采风活动350余次,通过看非遗、玩非遗,沉浸式体验非遗,了解本地精湛的传统技艺,接受历史文化教育,增强文化自信。该街道还立足当代文化消费需求,对文创产品消费群体进行调查研究,有针对性地进行产品开发,先后开发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东昌木版年画、“初心”东昌铜铸钟表、“两河文化交汇”毛笔、澄泥砚“文房双宝”套装等产品,其中,澄泥作品被多家党史纪念馆收藏。道口铺非遗文化产业以“文化的活态传承创新利用”为核心,探索出了文创振兴乡村新路子。

  村美 “好生态”勾勒“好风景”

  “现在,我们也住上了和城里人一样的新房子,用上了水冲式厕所,出门就是公园,生活方便得很。”如今,道口铺街道的居民们对于生活的变化不吝啬赞美之词。

  近年来,道口铺街道紧抓“津津乐道·乐享非遗”衔接乡村振兴集中推进区建设契机,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聚焦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目标,立足资源禀赋、挖掘特色优势,实干为笔、担当为墨,绘就生态美丽、产业繁荣、乡村善治的振兴画卷。

  “我们统筹考虑产业发展、乡村建设,规划了‘一核、两带、三区、多点’的空间结构总体布局。高标准规划建设了‘道张路人居环境提升带’‘西新河生态骑行观光带’两条乡村振兴美丽示范带,推动衔接推进区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建设。以省级美丽河湖项目建设为契机,对湿地公园及任堤口西新河段进行景观提升,修建生态步道、护堤林带等,建成河长负责,水利牵头,相关部门配合,办事处与村、公益岗管理负责及协调联动机制,河湖面貌持续向好,实现了河畅、水清、岸绿的生态环境。”袁虎成说,街道还建立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1+3+N”长效机制,结合“路长制”“河长制”“林长制”“胡同长制”,细化环境治理体系,大力实施路域环境、河湖环境、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推动村庄清洁由短期清脏向长期清洁转变;成立人居环境督导小组,采取“明察+暗访”“定期+不定期”等方式对26个涉农行政村的人居环境整治行动情况进行督促核查,严格实施“发现问题—整改落实—检查销号”闭环管理,做到整治一个、提升一片、规范一域。

  该街道还着力打造居民会客厅、民生议事室、民生议事厅等协商议事平台,面对面交流,倾听民情民意,让群众自治有渠道、参与有平台。打造集中受理、统一分拨、全程监督、分级联动、闭环运转为一体的党建引领数字治理平台,通过“四排查两报告”、议事会恳谈会等六大渠道全面收集民情民意,完善“4+N”处置模式,让党员干部常跑腿、让信息平台多敲门、让广大群众真受益,群众满意度明显提升。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服务体系,打造“党组织+社会组织+志愿者+群众”的服务模式。以“一老一小一妇”为重点,开展“头头是道”“小戏小剧‘道’我家”“津津乐道”等“道”系列志愿服务活动,利用文化宣讲、志愿服务、评选表彰等多形式多角度倡树孝老爱亲、诚信利他、节俭绿色等美德健康方式,通过日常兑换奖励倡导全民参与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切实构建志愿服务助力社会治理新模式,涵养社会新风,促进乡风文明。

  人旺“软实力”激活“强动力”

  推进乡村振兴,人才是根本保障。

  近年来,道口铺街道牢固树立“抓人才就是抓发展”的理念,采取“以项目带人才,以人才引项目”的发展策略,让人才“软实力”激活发展“强动力”。

  招农业发展之“才”。依托全省首家人才服务工作站、姜新“田园通”等载体,与山东农业大学姜远茂教授等密切合作,引进市级重点项目大唐园艺科技产学研中心,有效补齐了果木产业短板,实现了引进一个专家、带来一个团队、壮大一个产业的效果。

  引基层治理之“智”。与上海交通大学工学博士张镇就人工智能智算中心项目达成合作意向,在智慧乡村建设方面开展深度合作,现已联合打造“党建+民生服务”综合服务平台,构建基层社会治理“一网统管、一站通办”的党群呼应模式,未来将丰富智慧计算服务,通过网络以“云服务”的形式供应给社区组织及个人,让智慧成果惠及更多群众。

  此外,道口铺街道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坚持拼政策、拼环境、拼服务,不断优化辖区营商环境,努力营造创优环境、关爱企业、支持发展、勇争一流的浓厚氛围。

  2023年,该街道对现有便民服务中心进行升级改造,创新推出“1+7+N”便民服务模式、“信义+好差评”工作机制,丰富拓展便民服务事项,将包括档案信息查询、党员关系转接、大学生志愿服务报名等八项工作也纳入到便民服务中心办理,建成全市首个基层“无证明”大厅,为群众和市场主体提供了更加舒适便捷的业务办理环境。2024年,围绕“高效办成一件事”,街道创新推出“双全工程一件事”“非遗一件事”,结合个人全生命周期应用场景集成化办理服务既有成果,将34个单一事项整合为10个应用场景,有效提升群众办事效率,营商环境持续优化。

  历尽天华成此景,人间万事出艰辛。道口铺街道将始终坚持把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咬定目标不放松,一届接着一届干,扎实推进各项工作,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编辑:李明
审核:刘 飞
相关推荐


网友评论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聊城新闻网 2006-2023 版权所有 聊城市新闻传媒中心/聊城市政府新闻办公室 联合主办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7120180030 鲁ICP备09083931号 鲁公网安备 37150202000134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编号:115330086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鲁)字第720号
本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663509279 举报邮箱:lcxw@lcxw.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