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赵艳君
金秋九月,张利强种下的满棚黄瓜,到了收获的季节。8月初,他的新型钢结构冬暖式大棚建设完工,一个多月后,第一茬瓜果喜获丰收,并顺利上市交易。
今年42岁的张利强是莘县董杜庄镇夹堤村的一名种植户,18年前便跟着父辈在家乡种植蔬菜。前些年,因为效益不好,他选择了外出打工。
“那时候都是用水泥柱子和竹竿搭建的小拱棚,空间狭小,人在里面干活都直不起腰来。哪像现在啊,水肥一体化设备、自动卷帘机、轨道车这些设施都有了。”回想起曾经的种植条件,再看看现在新建的大棚,张利强乐呵呵地说,去年,他听说家乡正在推动老旧大棚改造提升,便选择了返乡创业,准备建两座全新的大棚。
建两座新棚得用多少钱?张利强算了一笔账。
“每座棚占地约6亩,建设成本大约30万元,但改造后的大棚无论采光角度、保温性能、生长空间都大大改善,更有利于瓜果蔬菜的生长,产量和效益都有保障。按每年种植两到三茬蔬果来算的话,最快一年便可回本。”张利强信心满满地说,“目前,其中一座大棚已投入使用,12月初接着种植礼品西瓜或者甜瓜,后期再用上智能化手段,收入将非常可观。”
张利强蔬菜大棚的华丽变身,正是莘县推动老旧大棚改造提升的一个缩影,而与此有关的一些不解和疑问,也慢慢有了答案。
为啥要改?莘县蔬菜大棚多始建于20世纪90年代,目前全县37万亩蔬菜大棚中,使用年限在20年以上的约5万亩。蔬菜大棚的使用年限最长为20年,很明显,这5万亩大棚已是“超龄服役”。大棚设施老化,土壤连作障碍加重,不利于机械化作业,影响大棚生产效率和群众收益,亟待改造提升。
如何去改?在推进老旧大棚改造过程中,莘县变“市场自发”为“政策统筹”、变“政府主导”为“群众主体”、变“外铺摊子”为“内部挖潜”、变“单一增产”为“全程增效”,努力走出一条设施农业大县平衡耕地保护与特色产业发展的新路子。
也就是说,整个过程充分尊重群众意愿,积极回应群众呼声,全面消除群众心理担忧和资金顾虑。建什么样的新棚,菜农自主可选;怎么建新棚,各村也因地制宜、灵活推进。比如说,一些菜农改造意愿较高、条件成熟的村庄,由村党支部牵头实施连片改造;只有部分菜农愿意改造的,实施“联建联种”改造,由几户联合建造新型高标准大棚,打破单个棚体限制,自发约定各自种植区域,形成合作共赢的发展联合体;对条件不成熟、只愿自我改造的,“一户一策”引导实施分散式自我改造,通过改薄墙体、外置保暖棉被等多种方式,增加棚内使用面积,提高大棚整体亩均效益。
改造后“钱景”如何?莘县十八里铺镇刘炉村种植户刘来福今年新建了一座新型钢结构大拱棚,目前已投入使用。“大拱棚在保温效果上比冬暖式大棚要差一点,但对黄瓜和圣女果等来说,能够满足需求。大拱棚的土地利用率高,建造成本相对低一些,更符合我的实际生产需求。”说起自己的打算,刘来福表示,他8月中下旬种植了黄瓜,计划12月中下旬种植圣女果,预计能忙活到来年的7月份,“好好管理的话,收益不会差,大棚‘长个儿’了,农民的腰包肯定也会越来越鼓。”
事实上,对大棚进行升级改造,莘县董杜庄镇花庄村的菜农,早就尝到了“甜头”。“原来的大棚低矮,只能种地爬西瓜,每亩地产量在6000—8000斤,每斤售价1元左右。大棚更新换代之后,一亩地可以种2000棵吊秧小西瓜,虽说产量和原来差不多,但是今年西瓜收获季,每斤售价却保持在5元左右。”花庄村党支部书记花现英说,改造提升后的新棚保温性能好,棚内作物可实现提前定植、提前上市,具有明显价格优势。
有数据显示,截至8月底,莘县共完成改造提升老旧大棚2.5万余亩,土地利用率由原来的50%左右提高到70%以上,亩均收入增加2.5万—3万元,增幅超40%。
2024-09-19 08:54:54
2024-09-18 16:26:04
2024-09-18 16:24:08
2024-01-26 09:11:53
2023-12-17 10:07:34
2023-11-03 08:45:22
聊城新闻网 2006-2023 版权所有 聊城市新闻传媒中心/聊城市政府新闻办公室 联合主办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7120180030 鲁ICP备09083931号 鲁公网安备 37150202000134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编号:115330086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鲁)字第720号
本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663509279 举报邮箱:lcxw@lcxw.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