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王军豪
本报通讯员 刘明明
茌平区杜郎口镇鲍庄村,在四里八乡很有名。
鲍庄村很美,绿植葱郁、鲜花怒放,家家户户家中停放着小轿车,200多栋小楼更显现代化气息;鲍庄村很“怪”,村民都没有去大城市打工,不是在村里的企业上班,就是在家门口经商,最远的也不过是到茌平城区上班;鲍庄村很富,村集体年收入超过200万元,村民人均年收入超过4万元。而这一切,都离不开一个人——村党支部书记常传华。
任职村支书36年,常传华有什么治村策?
“要吃‘钙片’,晒‘太阳’”
作为土生土长的鲍庄村人,常传华见证了村庄多年来的每一点变化。1988年,常传华上任村支书。彼时,他还是个“毛头小伙”。7月24日,谈起往事,常传华吐露心声:“当时心里也没底,生怕自己干不好。”骨子里一股不服输的劲儿让常传华没多久就重拾信心:“村民选我,上级党组织认可我,那就证明我能干好。”
带好一个村子,没有一个坚强的党支部是不行的。开支部会、上党课、与党员谈心……常传华把这些常规动作当作强化党支部凝聚力的好机会。“谁的思想出现松动,我就跟他们讲焦裕禄的故事,讲孔繁森的故事,强化他们的理想信念,这是吃‘钙片’。”常传华说,“我们在会上常说,想升官发财就不能当村干部,因为到头来害了自己不要紧,苦的还是村民。”
在他的领导下,这么多年来,鲍庄村党支部一班人,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干成了不少惠民利民的大事。村庄绿化、房屋改造、农田托管、产业发展……多项工作走在全区甚至全市、全省前列。
采访常传华过程中,记者发现他对上级制定的支农、惠农政策烂熟于心。“村支书要做方针政策的明白人,这是‘晒太阳’,沐浴在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下,才能找准发展门路。”常传华说,“从上世纪改革开放初期的春风,到90年代市场经济的红利,再到新时代乡村振兴大业,鲍庄村发展的每一步,都紧跟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
“要敢帮村民蹚路”
“吃了‘钙片’,晒好‘太阳’,才能履行村支书的重要职责——带领群众增收致富。”谈起治村良策,常传华金句频出。
说起来容易,常传华却走了不少弯路。1990年,上任两年的他带着村民盖起了12座大棚,准备发展设施农业。谁料到,连续两年的大雪导致大棚黄瓜歉收,村民赔了钱。感觉对不起村民,心有不甘的他托关系从省里请来农业专家驻村指导,这才挽回了损失。“当时怕专家不愿意待在村里,我还自费买了辆摩托车让专家通勤用。”常传华说。
过了几年,他带着村民建起了占地7亩的养殖场,买进了70头母猪。到了仔猪出栏的时候,价格大幅下跌,又赔了钱。“赔钱我带头,但还是对不起村民。”常传华说,那几年他的心理压力很大。现在,每当别人问他带领村民致富的经验,他总会笑着说,成功的经验不多,失败的教训倒是不少。
早些年,鲍庄村村民不少人做废品回收生意。1994年,常传华又动了心思:“收废品这个活儿别人看不上眼,我们为何不做大?”就这样,他动员废品收购户结成帮扶对子,两个大户帮扶两个小户,既能应对市场风险,需要贷款时也可以互相担保。村民收购的废品没地方存放,村里就专门划出一块荒地当作储存场。
就这样,一个不起眼的小买卖,在鲍庄村成了大生意。“茌平一半以上的废品收购企业在我们村,年营业额超百万元,甚至上千万元的企业比比皆是。”常传华说,“如今,小到废铜烂铁,大到废弃工厂,能收尽收。”
“要做站在凳子上的人”
任职这么多年,有没有遇到过群众不理解的时候?常传华直言:“当然有,还不少。”
2008年村里统一规划盖楼房,但有几户村民就是不同意,有的说“平房住着也挺好”,有的说“在村里住高楼有啥用”。面对这种情况,常传华和村干部挨家挨户做思想工作,说的都是掏心窝子的话:“砂石料和人工成本眼看要涨,早盖能省不少钱。”“盖好楼房,孩子寻媳妇也好寻。”“钱花了再去挣,房子又跑不了,再说村里还有3万元的补贴。”……
在常传华的劝说下,村民都盖起了楼房。一位当初持反对意见的村民说:“当初听常书记的盖了楼房,一点不吃亏,现在盖一座这样的楼房要多花不少钱了。”常传华打趣道:“当时知道你手里有点存款,把存款花了你才有继续挣钱的动力。”
“不怕群众嗓门大,就怕群众不说话。”这是常传华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他说:“治村跟治家一样,把群众当家人,不贪不占,时刻怀有一颗公心,群众自然信服。”这也是他能多年连任的秘诀所在。
早些年,村里家家户户都有牛,平时拴在院外,一到夏天蚊虫滋生,臭气熏天,常传华就把自己的地圈起来让村民拴牛;村里要搞绿化,村集体没钱,常传华就把自家采摘园的果树刨出来当作绿化苗木……常传华没少吃亏。但他说,吃亏是笨办法,让村民跟着自己赚钱才是好办法。
在他的努力下,村里建起了9家汽车配件加工企业,规模有大有小,总投资将近3亿元,还建起了产业园。“村民就在家门口上班,一个月少说能挣五六千元。当初也有村民反对,但现在看来,引进企业是对的。”常传华介绍,这也是村民不需要去外地谋生的原因。
“有的村干部干事奔着自己任期内去,目的是在下一次选举时看到成果。但我要做的,可能是10年后甚至20年后的事。村支书要有长远眼光,要做站在凳子上的人。”常传华说。
2024-08-01 08:43:39
2024-07-31 09:23:13
2024-07-31 09:22:30
2024-01-26 09:11:53
2023-12-17 10:07:34
2023-11-03 08:45:22
聊城新闻网 2006-2023 版权所有 聊城市新闻传媒中心/聊城市政府新闻办公室 联合主办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7120180030 鲁ICP备09083931号 鲁公网安备 37150202000134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编号:115330086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鲁)字第720号
本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663509279 举报邮箱:lcxw@lcxw.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