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王鹏 董金鑫
本报通讯员 常志坚
7月22日,高唐县尹集镇南崔村村民张学海正忙着管护自家的玉米苗。和土地打了一辈子交道,张学海深知要想种出好收成并不容易。“原先我一共有12亩地,分散在五六个地方,不仅地块小,机械收割不方便,浇地还得排号,管理起来很费事。现在小田变大田,管理起来方便多了。”张学海说。
在农村,不少年轻人因为缺乏种地经验种不好地。“以前种了6亩多地,一年收入不到800元,主要是因为不会管理。”村民郭东乐一提起种地就发愁。
为解决谁来种地、如何种好地的问题,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聚焦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出要总结地方“小田并大田”等经验,探索在农民自愿前提下,结合农田建设、土地整治,逐步解决细碎化问题。农业农村部也下发了《关于稳妥开展解决承包地细碎化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
去年11月,高唐县被确定为全省解决承包地细碎化试点县。该县选择在南崔村等11个村推行“一户一田”试点改革,按照互换并地、“一户一田”的方式,将农户多块零碎的承包地进行集中连片经营,解决耕种管收各环节的难题。“去年实施‘一户一田’改革时,我们挨家挨户征求村民的意见,大部分村民都支持这个做法。”南崔村网格党支部书记杨月义说。
南崔村共有农户125户,“一户一田”改革前,村里的983亩耕地被划分为434块,平均每户有5块以上的分散耕地,通过试点改革,228块375亩耕地合并成了68块,分给包括张学海在内的68位种粮大户进行经营。“现在地都合在一起了,无论是浇地、耕地还是收割都很方便,原来浇地得四五天,现在刷卡浇地,一天多时间就完成了,种地也不那么累了。”张学海高兴地说。
对于没有耕种能力或者不愿意耕种的村民,南崔村把剩余的土地合并为一块耕地,由党支部领办的合作社进行统一流转经营。通过减垄增地,南崔村耕地面积增加了80亩,再加上合作社参与土地收益分红,每年可增加村集体收入6万元,村民的收益也得到了保证。“交给合作社之后,每亩地能分红1500元左右,到过年过节还发米面油,我感觉还是交给合作社比较合适。”郭东乐说。
改革之后的南崔村,不仅耕地利用效率提高了,还实现了土地耕种节本增效。“我们将‘小田并大田’工作与高标准农田建设、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农业社会化服务等有机结合起来,大块农田实现了土地经营的规模化、生产的机械化和种植的标准化,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和农业生产效率。”高唐县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吕兴忠表示, 目前,高唐全县11个村的“一户一田”试点改革已经取得初步成效。下一步,他们将聚焦土地互换、土地流转和农业社会化服务,按照“试点探索、以点带面、全面铺开”的总体部署,实现农田“优质、集中、连片”,促进农田增量、农业增产。
编 后
“巴掌田”减少了,成方连片的“大田”增加了。农田“变形”的背后,既有农田物质基础的改善,也有农业经营体系的创新。
在我国传统小农经济中,土地细碎化是一直存在的问题。田埂、沟渠、其他标志性物品被当作划分农田的地界。由于地界、机耕道、水井等的客观存在,既浪费了耕地资源又影响耕作。完成土地整合后,不仅可以提升土地利用率,还可以实现规模化种植。
小田变大田只是表现形式,粮食增产、农民增收才是目的。所以,农田“变形”要把账算好,最重要的是看到耕地背后的农民,算好农民的利益账。对农民来说,耕地既是生产资料,也是生活资料,是安身立命之本。虽然近年来农民务工收入超过了务农收入,进城的青壮年农民对土地的眷恋程度在下降,但对我市大部分农民来说,种地依然是收入的重要来源。这就要求我们在推动改革时,必须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始终把保障农民利益作为重中之重。
无论是“大变小”还是“小变大”,土地的每一次变化折射的是乡村社会的巨大进步。我们希望越来越多的镇村按照田块布局配套建设公共基础设施,拓展基础设施功能,实现服务效益最大化,加快形成高端化、现代化、智能化的现代产业体系和优质均衡的公共服务体系,不断提升社会治理能力,实现城乡生产要素双向自由流动,不断增强农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2024-07-26 09:15:04
2024-07-25 11:15:42
2024-07-25 09:26:08
2024-01-26 09:11:53
2023-12-17 10:07:34
2023-11-03 08:45:22
聊城新闻网 2006-2023 版权所有 聊城市新闻传媒中心/聊城市政府新闻办公室 联合主办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7120180030 鲁ICP备09083931号 鲁公网安备 37150202000134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编号:115330086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鲁)字第720号
本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663509279 举报邮箱:lcxw@lcxw.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