锐评
要闻
视听
图说
热线
部门
县域
数字报
看电视
听广播

您的位置:首页>部门 > 农业农村 >

打药琐记

来源:聊城晚报  2024-07-18 10:20:15
A+A-
分享

  □ 刘旭东

  相信很多人都知道打药这个农活,或者见过,或者亲自参与过。在长达几十年的农村生活中,我曾有过无数次打药经历。

  所谓打药,就是为农作物喷药。打药是管理农田的一项非常重要的措施。早年,农作物病虫害严重,喷洒农药是主要的防治措施。

  20世纪七八十年代,我们临清市金郝庄镇是全市乃至全省有名的棉花生产基地。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当地农民几乎家家户户种棉花。然而,棉花管理却最是费工费时,治虫就是其中一大项。棉花的虫害主要是棉蚜虫和棉铃虫,一旦打药跟不上,就会严重影响产量。那时,从早到晚,一望无际的棉田里就没断过背着喷雾器打药的人。

  说起喷雾器,其形制和性能是多种多样的。较早使用的是铁皮材质的老式圆筒喷雾器。灌上水,兑上药,拧紧盖子,开始“呼哧呼哧”地给喷雾器打气,和给自行车胎打气差不多。等把气打足,就抓起带子,往一边肩膀上一挎,打开喷杆上的开关,桶子里的药水就通过喷头成雾状喷洒出来。打药的人沿田垄往前,一边走一边摇动着喷头,以便使药液均匀地喷在庄稼上。只是过不一会儿就需要把筒子放下来,继续打气。后来,兴起了一种扁圆形的以塑料或玻璃钢为材质的手压喷雾器,可以左手抓着压杆连续掀压打气,右手掌握喷杆,直到把一桶药水打完。这比老式的喷雾器先进了不少,而且容量也大,使得劳动效率大大提高。长期以来,这种喷雾器成为农民治虫的主流工具。

  打药,需要解决水的问题。可以从家里拉着水,也可以去地里的井里汲水。因机井沙管细,需要将一只特制的高高细细的水桶拴在长长的绳子上从井里往上提水。当然,如果赶巧附近有浇地灌溉的,或附近有水塘,就方便多了。

  那时,和全村所有农户一样,我家的八亩地全部种上了棉花。植棉过程中,一个最关键的环节就是对付虫害。直到现在我还清楚地记得那时一家党报上有篇文章的题目是《小小棉铃虫,惊动国务院——虫尸竟用麻袋装》,可见棉铃虫肆虐之严重程度。棉农们几乎天天打药,有时刚打完一遍,赶上下雨,就要重新打一遍。打药时,为了防止药液喷在身上或溅进口里,大热天也要穿着长衣长裤,有时还要戴上口罩,一晌下来,浑身上下大汗淋漓,衣服像在水里浸泡过一般。那时的我年轻能干不怕累,曾经一晌打过十三桶药水。说起来可笑,偏偏我又爱听收音机,没有便携式收音机,我就斜挎着一个大大的收音机,脊梁上背着药筒,边打药边放大音量听着。听新闻、听评书、听广播剧、听电影,也听歌曲和音乐。别说,一边干活一边听,倒也真就减少了些许疲劳和寂寞。一位老乡看到我那样子,开玩笑地说:“你呀,我看还是压得轻!”

  说起打药,最难忘的是1985年夏天我和妻子晚上打药的情景。那时,我在乡政府办公室上班,平时根本抽不出时间回家打药。当时儿女还小,需要照料,妻子也抽不开身去打药,地里的棉花只能任虫子祸害了。一天晚上,我从单位急急回了家,和妻子一商量,再不打药棉花就要绝产了。“孩子们都睡着了,干脆咱晚上去打几筒子药吧!”“好!”妻子痛快地答应了。好在那天晚上月光明亮,虽没有风,倒也凉爽。责任田就在我家房后,只隔着一道围子墙。我在围子墙上立起一架梯子,夫妻二人各自背着兑好药水的喷雾器,登着梯子翻过围子墙,越过寨壕,匆匆来到地里,在皎洁的月光下,起劲地为棉花打起药来。说也巧,那天打的药是“水胺硫磷”,第二天我看瓶子上的说明书,竟然发现,这种药夜间杀虫效果最好。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这里棉田面积大幅减少,人们开始种起小麦和玉米。但这些庄稼同样需要打药。不过,为粮食作物打药的劳动量显然与为棉花打药的劳动量不可相提并论。而且,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渐渐兴起以汽油作为动力的背负式喷雾机,效率提高了不少。之后又兴起一种充电的喷雾器,再后来又有了在大田里作业的喷雾机械,甚至近年来还有人用上了无人机喷药。目前,那种繁重的打药方式已不复存在。我家那三个手压式喷雾器、一个背负式喷雾机,也早就被冷落在一个角落里,只剩下一个充电的高压喷雾器,偶尔用来为院子里种的蔬菜和果树喷喷药了。

编辑:李明
校对:苏永乐
审核:刘 飞
相关推荐


网友评论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聊城新闻网 2006-2023 版权所有 聊城市新闻传媒中心/聊城市政府新闻办公室 联合主办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7120180030 鲁ICP备09083931号 鲁公网安备 37150202000134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编号:115330086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鲁)字第720号
本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663509279 举报邮箱:lcxw@lcxw.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