锐评
要闻
视听
图说
热线
部门
县域
数字报
看电视
听广播

您的位置:首页>部门 > 农业农村 >

科技种田 越种越甜——看狮子楼街道种粮大户的增产密码

来源:聊城日报  2024-06-28 09:49:19
A+A-
分享

  ■ 本报记者 钟伟

  本报通讯员 郭莹莹 朱艳荣

  6月25日,阳谷县众森家庭农场的粮仓里,今夏收获的30多万斤小麦堆得像小山一样高。42岁的狮子楼街道王楼村种粮大户王众才,正忙着将小麦装车运往市场。“你看,这小麦粒粒饱满。”王众才随手捧起一把麦粒向记者“炫耀”,“我种的是最新品种的优质麦,不仅有农业大学专家全程指导,还和种业公司签订了合同,每斤小麦收购价比市场价高0.13元,稳赚不赔。”

  2017年,做水晶球加工生意多年的王众才转行干起了农业。从“农民”到“农民工”再到“企业家”,王众才辛苦打拼了10余年,突然重新做回“农民”,让不少人有点“傻眼”。但王众才说,乡村要振兴,粮食是根基,只要技术跟得上,收益肯定有保障。

  再次回到老本行,王众才最大的感触是,种粮不仅是体力活,更是脑力活,粮食稳产增产根本出路在科技。“过去是背着老旧的手摇喷雾器打药,一个壮劳力一天顶多能打20亩地。现在用植保无人机,三四百亩地一天就能搞定。”王众才说。

  如今,王众才的家庭农场不仅流转耕地276亩,还为周边农户提供小麦、玉米耕种收、植保等服务。作为当地有名的种田“好把式”和“科技迷”,农技人员推广的小麦覆膜、玉米适时晚收等技术,他都是尝试者和示范者。而科技种粮也让他尝到了甜头,小麦、玉米每亩要比其他农户多收“三五斗”。

  仅凭借小麦覆膜技术,王众才就让每亩地多打了100多斤。“2021年,受严重秋汛影响,小麦播期延迟。在农技专家的指导下,农场采用小麦覆膜技术,不仅达到抑制杂草、保肥增温的效果,还节省了人工成本。”对于农业科技,王众才心悦诚服,过去老话常说“庄稼活儿不用学,人家咋着咱咋着”,现在要认真学,还得学会科技种田。

  有良法还得有良种。“好种子才能多产粮、产好粮。”王众才介绍,通过与中国农业大学、山东省农科院、阳谷农信种业公司合作,他引进种植了“农大753”“农大761”“济麦22”等优质小麦品种,平均亩产在1200斤左右。“尤其是‘农大761’打破了小麦‘优质不高产’的瓶颈。6月中旬,省农业农村厅组织专家对阳谷县的小麦高产攻关田进行实打测产,‘农大761’亩产高达1638.5斤,创当地优质麦单产最高纪录。”

  夏粮丰收到手,新一季秋粮压茬推进。在众森家庭农场,玉米已经抽出了新叶。望着远处正在作业的自动喷灌设备,王众才信心满满:“有良种有技术有干劲,何愁不丰收?”

编辑:李明
校对:苏永乐
审核:刘 飞
相关推荐


网友评论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聊城新闻网 2006-2023 版权所有 聊城市新闻传媒中心/聊城市政府新闻办公室 联合主办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7120180030 鲁ICP备09083931号 鲁公网安备 37150202000134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编号:115330086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鲁)字第720号
本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663509279 举报邮箱:lcxw@lcxw.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