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前,我怀揣着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对援青工作的向往,踏上了前往青海的征途。作为一名初中历史教师,我深知教育对于个人乃至国家的重要性,更明白在边疆地区推广优质教育资源的紧迫性。在这一年的援青工作中,我深入了解了当地的教育现状,也体验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教育实践与挑战。
适应与融入:初到青海的感悟
初到青海,我被这里美丽的自然风光和淳朴的民风所吸引。然而,很快我就意识到,这里的教育环境与我以往所熟悉的有着很大差别。特别是我发现民族班的孩子们身上存在基础差底子薄、课堂的坏习惯较多等问题,学习习惯很不好。面对这些挑战,我迅速调整心态,努力适应新的工作环境。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与当地教师的沟通交流,学习他们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同时,我也积极分享自己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技巧,希望能够为当地的教育事业贡献一份力量。通过与当地师生的深入接触,我逐渐融入了这片热土,也深刻感受到了教育的力量和价值。
教学实践:探索与突破
在历史教学过程,我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人文素养。我尝试将历史知识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地理解和分析历史事件。同时,也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精神,鼓励他们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观点。
在教学过程中,我遇到了一些困难和挑战。由于当地学生的历史基础相对薄弱,我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更加注重基础知识的讲解和巩固。为了克服这些困难,不断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制作生动有趣的课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还组织了各种形式的课堂活动和小组讨论,让学生在互动中学习、在合作中成长。通过这些努力,我逐渐找到了适合自己的教学方式,也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效果。文化交流:传承与融合。
在援青期间,我积极参与了当地的文化交流活动。我利用课余时间,深入了解了青海的民族文化、历史传统和风俗习惯。我发现,青海的民族文化丰富多彩、独具特色,这些文化元素对于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人文精神具有重要意义。通过这些文化交流活动,我不仅丰富了自己的文化视野,也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传承与融合。我深刻认识到,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的过程,更是传承文化、培养精神的过程。
收获与反思:成长与前行
经过一年的援青工作,我收获颇丰。我不仅提高了自己的教学水平和能力,也深刻认识到了教育的意义和价值。我更加坚定了从事教育事业的信念和决心,也更加珍惜这次难得的援青经历。然而,我也意识到自己在工作中还存在一些不足和需要改进的地方。例如,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还需要更加多样化和灵活化;在与学生沟通交流方面还需要更加注重倾听和理解;在文化传承与创新方面还需要更加深入地挖掘和研究。因此,在未来的工作中,我将继续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不断探索和实践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同时,我也将积极参与各种文化交流活动,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贡献自己的力量。
时光荏苒,转眼间一年的援青工作已接近尾声。作为一名援青教师,我深知自己肩负的责任与使命。在这一年里,我本着“教育为先,学生为本”的原则,积极投身于青海的教育事业中,努力为当地学生带去更多的知识和希望。现在我将这一年的工作进行总结,以期能够更好地反思过去,展望未来。
教研结对,共筑教育基石
教育质量的提升离不开教研的深入。在援青期间,我积极与当地的历史教师建立了紧密的教研结对关系,积极开展教研结对活动,共同探讨教育教学问题。我们通过集体备课、教学观摩等方式,相互学习、相互借鉴,不断提升教学质量。同时,我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教研活动,为当地教师提供了一些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积极与同事交流教学经验,共同探讨教学方法,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
在教研过程中,我注重因材施教,关注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让每个孩子都能在受教育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我还深入课堂,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为当地教师提供实用的教学建议。这种合作模式不仅提高了民中教师的专业水平,还为民中的教育事业注入了新的活力。
青年教师是学校的未来和希望。青年教师的成长和进步对学校的未来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学校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民中青年教师比例高,经验不多,学校安排我与刚毕业不久的历史教师公却海日老师做好师徒结对帮扶工作。我本着“注重能力、讲求实效、更新观念、发展自我、形成特色”的原则,制定培养计划。在结对帮扶过程中,我们一起边学习、边研究、边实践、边总结、边提高。经过近一年的师徒结对培养,公却海日老师无论在教学理论上、先进教育教学观念的提高上、课堂教学环节上,还是在班级管理上、教学教研创新上都有了较大幅度地提高。
关爱学生,暖心陪伴成长
在这一年的教学过程中,我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业,更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在学校,我深入学生中间,与学生交流、谈心,倾听孩子们的心声,关心他们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为孩子们提供了心理支持和关爱。我还给学生经常讲内地的故事,讲内地学生的故事,介绍外面不一样的世界,让他们认识到学习知识的重要性,激发出他们想好好学习的动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利用周末空闲时间,我对才让昂毛、德毛错等同学进行了家访,家访次数不下十余次,实地了解藏族孩子的家庭生活,并为贫困学生提供资助,确保他们能够接受优质的教育。这种关爱让学生在成长道路上感受到了更多的温暖和关怀,为他们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教学工作,创新求实进取
在刚开始教学中,我发现民中的孩子们身上存在基础差底子薄、课堂的坏习惯较多等问题,学习习惯很不好。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我认为帮助学生克服坏习惯、养成学习好习惯、树立远大理想最关键。于是,在课堂上,我严格要求学生,从上课的坐立起行等小问题抓起,逐渐改变学生在课堂上懒散、精力不集中、纪律松散等不良习惯,同时上课注意自己的语速,放慢讲课的节奏,使学生逐步形成了良好的课堂行为习惯,学生的精神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课堂上,我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发言。我还注重与学生的互动,鼓励学生提问、发表自己的观点,努力营造一个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此外,我还利用课余时间为学生进行辅导和答疑,帮助他们解决学习中的困难。
在教学工作中我还注重创新和求实,积极探索适合青藏高原的教学方法,积极引入现代科技手段。通过公开课、教学观摩、集体备课等一系列工作,将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技术带到刚察民中,将山东的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刚察民中的同行,更进一步促进了山东先进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经验在高原大地生根发芽。
经过不懈地努力,我在教学工作中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学生的学习成绩明显提高。我的学生不仅在学科知识的学习上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他们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实践能力创新精神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也得到了全面发展。同时,我也收获了许多宝贵的教学经验。我深知,教育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需要不断地探索和实践。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继续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和能力。
在这一年的援青工作中,我深刻感受到教育事业的伟大与崇高,感受到了青海地区人民的淳朴与热情,见证了青海学子们的成长与进步,也见证了援青工作给当地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变化。一年的援青工作,短暂而艰辛,让我在青海这片热土上留下了自己的足迹,也收获了成长和感悟。我将珍惜这段宝贵的经历,继续努力工作、不断进取,为青海的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我也期待在未来的日子里能够继续与同事们携手合作、共同进步,共同谱写青海教育事业的辉煌篇章。同时,我也期待更多的教育工作者能够加入到援青的行列中来,共同为青海的教育事业添砖加瓦。我坚信在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青海的教育事业一定能够取得更加辉煌的成就!美好的未来。
2024-06-17 10:09:17
2024-06-17 09:59:32
2024-06-17 09:58:40
2024-01-26 09:11:53
2023-12-17 10:07:34
2023-11-03 08:45:22
聊城新闻网 2006-2023 版权所有 聊城市新闻传媒中心/聊城市政府新闻办公室 联合主办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7120180030 鲁ICP备09083931号 鲁公网安备 37150202000134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编号:115330086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鲁)字第720号
本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663509279 举报邮箱:lcxw@lcxw.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