锐评
要闻
视听
图说
热线
部门
县域
数字报
看电视
听广播

您的位置:首页>部门 > 财经 >

点燃经济发展新引擎——我市新型工业化蹄疾步稳走向纵深

来源:聊城日报  2025-03-31 18:13:45
A+A-

  ■ 本报记者 李兆宪

  工业是一个城市综合实力的体现,是经济增长的主引擎,也是技术创新的主战场。

  过去一年,我市工业和信息化发展之路成绩斐然、活力迸发——

  从量看,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4%,高于全国2.6个百分点;全部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35.7%,对全市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43.6%,工业经济“压舱石”作用进一步彰显。

  从质看,6项工作实现零的突破,10项工作位列全省首位,20项工作位列全省前5,连续三年入选全国先进制造业百强市,名次不断提升。

  思之深,行之笃。“量质齐升”的背后,是我市工信系统深入践行市委“6293”工作思路,以产业创新和科技创新深度融合为突破口,充分激发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新动能,奋力推进新型工业化的聊城实践。

  3月25日,走进茌平信发集团新型环保建材产业园,世界领先的格林策巴赫生产线正以每分钟120米的“世界速度”生产着纸面石膏板。在这里,每年有近3亿块蒸压砖、2.4亿平方米纸面石膏板发往全国各地,而这些高性能环保建材的原材料,居然是粉煤灰、炉渣、电石渣等固体废物。

  “多年来,在各级工信部门的指导下,我们深入实施技术创新改造,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让每一颗石子都能梯级利用6次,变废为宝、点石成金,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信发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怀涛介绍,该集团在粉煤灰、炉渣等固废综合利用方面攻克了41项技术难题,获得了18项专利,每年可处理固废1400万吨,实现年销售收入20亿元、利税1.5亿元。

  信发集团的升级蝶变,是我市传统产业逐“绿”向“新”的生动实践。作为传统工业大市,聊城曾一度面临产业结构偏重、新动能不足的挑战。如何破局?

  面对在工业中占比超七成的传统产业,我市坚持向改革要动力、向创新要活力,锚定“产业创新+科技创新”双轮驱动,打出“设备焕新+工艺革新+产品创新”组合拳,深入实施“设备焕新、技改升级”行动,“一业一策”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引导企业加大投资力度,滚动实施技改项目701个,全市工业投资、工业技改投资同比增长16.2%、11.9%,工业技改投资增速连续四年位居全省前列;有色金属、农副产品加工2个产业突破千亿规模,绿色化工、绿色建材、黑色金属3个产业产值超过500亿元。

  时代大潮滚滚向前,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发展新型工业化,是必由之路,也是制胜之道。

  科技创新是新型工业化的本质属性。近年来,我市持续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扶持企业成为科技创新活动、科技研发投入、产学研合作的主体,全力推动产业创新与科技创新融合,为推进新型工业化提供有效支撑和持久动能。

  去年12月底,阳谷华泰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牵头创建的山东省橡塑新材料制造业创新中心,成功入选2024年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认定名单,全省仅5家企业获此殊荣。值得一提的是,依托创新中心的建成应用,阳谷华泰成功突破高端硅烷偶联剂关键核心技术,打破了国外企业多年垄断。

  探“新”前行,乘势跃升。当前,我市各级工信系统牢牢抓住创新这个引领发展的“牛鼻子”,持续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提升产业科技创新能力,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构筑未来发展新优势,企业、产业竞争力显著增强——

  在载体培育上,全年新增市级以上“一企一技术”研发中心28家、省级工业设计中心13家。

  在技术攻关上,组织实施省级企业技术创新项目83项,其中有2个项目入选未来产业专项,实现零的突破。

  在人才引育上,新增省级以上高层次人才13人,数量较上一年实现翻倍,中通客车成功入选省级人才引领型企业试点企业(全省仅5家),实现零的突破。

  创新平台加速扩能、创新项目持续涌现、创新人才加快汇聚,我市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协同发力,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新”潮澎湃,聊城发展未来可期。

  “我们将聚焦新型工业化主线,以科技创新促进产业创新,以绿色升级引领产业升级,以深化改革推动产业变革,加快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加速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真正挺起聊城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工业脊梁’。”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党组书记、局长解志超表示。

编辑:苏永乐
审核:刘 飞
相关推荐


网友评论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聊城新闻网 2006-2025 版权所有 聊城市新闻传媒中心/聊城市政府新闻办公室 联合主办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7120240004 鲁ICP备09083931号 鲁公网安备 37150202000134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编号:115330086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鲁)字第720号
本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663509279 举报邮箱:liufei@lcxw.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