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朱海波
9月17日,位于冠县的冠星纺织集团新旧动能转换高档长机气流纺车间,一个两米多高的大口袋被风吹得胀起了肚子,里面的棉絮飞舞一阵后,便温顺地躺下。这个“集装箱”专门用于收集含有异性纤维的棉花,原来20个工人的活,现在一台机器轻松搞定。
这个设备叫原棉挑拣异纤仪,它不仅能严格把关产品质量,还提高了工作效率。像这种自动化、智能化的设备,在气流纺车间还有很多:自调匀整仪可让棉条的粗细保持一致;步进电机实现了单锭给棉;电子清纱器既能把棉纱中的疵点自动清除,还能实现筒纱的定长落纱,工人只需看着自动报警器上的红灯操作即可。邴清敏是有14年工龄的纺纱工人,她告诉记者,原来的气流纺车间分布在不同厂区,设备落后,产品低端,去年新上高档气流纺项目,全部采用国际一流设备,生产的产品可用于织造高档服装面料,每吨产品的价格比原来提高2000多元。
与气流纺项目相距百米的无纺布车间里,只闻机器运转声,几乎看不到工人。与一般纺织车间的高温高湿不同,这里常年恒温,湿度保持在65%以上,地面洁净明亮,能照出人影。
无纺布,顾名思义,就是不需要纺纱织布而形成的织物。记者在车间看到,原料进入生产线,经精开、梳理、铺网、牵伸、烘干、分切等工序,一件又一件的成品走下生产线。“我们这条生产线有8个智能报警装置,实现了高度自动化。去年10月投产后,这些机器就没有停过,目前订单已经排到半个月后。”车间副主任姚之宁说。
2021年,投资7亿元上马无纺布项目和口罩项目;2022年,投资2亿元上马气流纺项目,投资300万元上马全自动智能化湿巾生产项目,冠星纺织集团每年跨出一大步。在抓新上项目的同时,冠星纺织集团投入9亿元,加快生产设备更新换代,清梳联合机、自动理管机、智能落纱机等一大批新设备走入生产车间。
新项目“无中生有”,老项目“新枝勃发”,绕不开人才、技术、资金三大项,哪一项少了、弱了,都不可能成功。冠星纺织集团常务副总郭安波道出了其中的缘由:在45年发展历程中,该集团储备了大量人才,拥有成熟的技术,对行业变化有敏锐的洞察力。这些优势为大企业所独有,是小企业、新企业无法具备的。多年来,该集团牢记“吃囤尖不吃囤底”的古训,坚持稳健发展,储备的资金在关键时刻大显身手。
在董事长王凤朝看来,良好的营商环境是企业赖以生存的“土壤”,冠星纺织集团能大步流星地每年上新项目大发展,是根植于冠县“营商之冠,安商之县”良好营商环境土壤之上的。以气流纺项目为例,冠县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在两个月内6次调研和现场办公,各部门做好全方位服务,创造了百日投产达效的冠星速度。
稳健发展,带来了生产效益的“稳”,带来了职工依靠企业感情的“稳”。疫情之下,冠星纺织集团没停过产、没裁过员、没迟发过一天工资、没降低过员工福利,气流纺生产负责人韩红英说:“我们这里处处是忙碌的景象,设备日夜运转,工作紧张有序,这种忙碌让人感觉踏实,心里充满的是多纺棉纱加油干的激情和斗志。”
2023-04-18 09:17:34
2023-04-18 09:12:24
2023-04-18 09:11:24
聊城新闻网 2006-2023 版权所有 聊城日报社/聊城市政府新闻办公室 联合主办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180030 鲁ICP备09083931号 鲁公网安备 37150202000134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5330086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鲁)字第720号
本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663509279 举报邮箱:lcxw@lcxw.cn